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张家港到无锡要多久(张家港到南京顺风车多少钱)

时间:2022-03-13 13:04:32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先阅读:江苏13号太平洋保险:上

四大经济圈

大陆人看江苏,是按照行政分类来观察江苏的。市是市,县是县,县要服从市,镇要服从县,但真正的江苏不是这样。

这样下属单位往往不愿意和上级单位交往,因为江苏真正的分类不是行政单位,而是经济圈。

江苏有几个大经济圈,下面有中等经济圈和小经济圈。正是这些经济圈的形成,让江苏的市、县、镇看起来分崩离析,互不往来。

先说最重要的核心经济圈:上海。

是的,我没写错,是上海。作为一个外省人,我觉得上海才是江苏真正的省会,隐藏的大老板。

江苏的经济中心是苏锡常,苏锡常的人大多向往上海。

看地图,上海周边有四个地级市,分别是南通、无锡、苏州和浙江嘉兴。上海不断向这些地区输送资金、资源、技术等等。这些城市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经济圈,携手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以苏州为例。苏州、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有四个弟弟,都不服他。

作为名义上的老大,苏州很头疼。

昆山人、太仓人、常熟人、张家港人从来不说自己是苏州人。他们认为苏州人就是苏州市区的苏州人。分别是昆山人、太仓人、常熟人、张家港人。这种现象在中国很少见。

本质在于经济圈。

比如昆山,苏州下面的县级市,离上海很近。从1990年开始,通过引进优质的投资政策,吸引原本在上海的台商到昆山投资。2008年还在实施“28条惠台政策”帮助台企升级,2019年又在实施“26条惠台措施”。2008年,3300多名台商在昆山设厂,总投资316亿美元。2017年,江苏2.6万多家台企中,100强有29家在昆山,包括著名的仁宝信息、仁宝资讯、石硕电子、纬创资本等如今,已有5400家台湾企业落户昆山,台湾省制造业100强企业中有70家在昆山投资。昆山的GDP是台北的三分之二,台北差不多三分之二都搬到昆山了。

问题是,台企为什么选择昆山?他们最初为什么从上海搬走?

在张家港遇到一个在上海工作多年的本地人。他说他年轻时在上海工作。黄浦江两岸有工厂,如自来水厂、纺织厂、五金厂、造船厂、发电厂等等。后来都搬走了,成了金融公司,公司总部,设计中心等等。这里的台企顺应时代潮流搬到了昆山。

昆山选址只是因为离上海太近,半小时车程。这些台湾省人可以在上海生活,在昆山工作,享受上海的生活,收获昆山的政策红利,一举两得。

本质上还是地理问题。中国最好的地理位置是长江入海口。上海到了,产业先去上海。随着上海的不断升级,只要产值高的企业把低端企业搬出来,这些企业就会先去周边的南通、无锡、苏州、嘉兴。等这些地方饱和了,又开始升级,不赚钱的重污染企业开始向苏北转移。

这是江苏省工业产业的梯度转移,也是洪都博客全国产业转移的缩影。

据昆山工业社区创始人宣炳龙说,他们一直很穷,叫“苏州城外半碗饭”。1984年,全县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1988年11月,为了建设工业小区,他们不停地去南京等地报批。他们开了102次小型货车。天太热了,他们不得不在车厢上铺好几层厚厚的报纸,不停地给报纸浇水降温。他们费了好大劲才拿到第一名。

昆山人的财富主要来自上海,所以对苏州没有感情,对南京也没有感情,在那里做了102次旅行。

这就是为什么昆山人只称自己为昆山人,却从不称自己为苏州人。

他们在2020年创造了4250亿元的GDP,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苏州受益,所以他们自然站得很高,说话也很利索。

这种情况和我们邵阳邵东县差不多。邵东县认为他们比市区的人有钱,喜欢自称邵东人,但不喜欢自称邵阳人。同样的,我在佛山一个广州旁边的小镇参观的时候,那里的佛山人干脆说自己是广州人,连佛山户口都不承认。

归根结底,决定一切的是经济关系。

过了昆山,再说张家港。

张家港作为一个常住人口只有150万的县级市,2020年创造了2710亿的GDP,张家港并没有从苏州吸收多少营养。他们依靠长江沿岸的优越位置从事私营企业。

张家港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有沙钢、永钢、国泰国际、陶氏化学、东华能源、江苏华昌、澳洋、浦项不锈钢、方化、马骏等10家大型集团公司,75家重点企业,15家重点服务企业。这个清单太长了,我无法全部完成。

特别是沙钢集团,超级巨头,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第17位。老板被业界称为“钢铁沙皇”。在工厂干了十几年的人,有时候记不住路。最大的锅炉一天的产值超过6000万。

像这样的企业,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起家的。首先,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扎花工厂,然后制造窗框钢。有了一点积蓄后,2000年,用了三年时间,把德国蒂森克虏伯的一个二手工厂搬到了张家港,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现在是世界排名第四到第六之间的大钢企,年销售额2000多亿,净利润在中国钢企中排名第二。

仔细看看张家港十大集团排名。里面有几家钢铁企业。这是地理优势造成的。长江港口可以轻易改变一个省、一个城市的命运。

以沙钢的成长为样本,也可以发现他们是靠自己慢慢发展成巨头的,并没有受益于苏州的经济辐射(其实也不需要经济辐射)。而且从张家港去无锡比去苏州近很多。他们自然对苏州没什么感情,不依赖南京的行政安排,所以也会抬头说自己是张家港人,不是苏州人,不是江苏人,对遥远的南京也没什么感情。

2020年创造2360亿GDP的常熟,创造1390亿GDP的太仓,和昆山、张家港的意义是一样的。

苏州一年2万亿的GDP,其实大部分是上海经济的溢出效应。

苏州市区的人很无奈,兄弟们,你们爱的人。

反正在苏州,我们有一个2900亿GDP的工业园区(当地人简称园区),吴江区有2003亿的GDP,吴中、虎丘、相城、姑苏的市区也有9000多亿的GDP。谁怕谁。

其实苏州的这种情况还不错。下面的小弟们要么自立门户,要么和其他老板套近乎,只是忽略了执行老板的存在。江阴和无锡之间,那真不是好对付的。

在最新的2021年全国百强县中,第一至第五名分别是昆山、江阴、张家港、晋江、常熟。可怕的江苏拿了四个,福建拿了一个。

昆山GDP是4250亿,江阴GDP是4100亿。

虽然江阴整个市区是我经常看到的苏州无锡最破旧的市区,但是江阴的真正实力其实是超过昆山的。

毕竟昆山靠的是外资,都是外来的钱,江阴靠的是本地人。外资遇到各种风险都会跑。江阴人自己的企业不会跑,会留在当地创造就业。所以江阴国内的力度比较大。

江阴有阳光集团、纺织的蓝海集团、软塑包装的申达集团、磷化工的成兴集团、模具塑料的模塑集团、金属制品的发盛集团、造船的杨紫茳船业等。各行各业都有大鳄,全国闻名的华西村。各个行业都有单打冠军,比如瓶塞、羊绒面料、钢丝绳、冶金、发电等。这样的小江阴其实有50个。

江阴的书记、市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都是无锡任命的,但极其富裕的江阴人却渴望升格为地级市,脱离无锡。

一般弟弟越强,比例越高,对市级单位依赖越浅,分家冲动越强。这就是江阴和无锡的矛盾。无锡舍不得放走江阴,江阴占无锡GDP的33%,远超苏州昆山的数据。江阴人觉得无锡是靠他,不是靠无锡。所以我遇到的每一个江阴人都坚定的说自己是江阴人,绝不承认。

苏南的矛盾只是市县乡的矛盾。从全省来看,苏中南通地区已经发展到不买南京的账的地步。他们崇拜新大哥,深深依赖上海。南通的经济圈也是围绕上海的,其实和苏州无锡常州一样。

过去长江阻碍了整个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南通也深受交通之苦。但自从2006年崇启大桥建成,2008年苏通大桥开通,南通开始源源不断地从上海获得经济营养,经济也达到了万亿GDP。谁让我过得更好,我当然就认谁是老大,所以你说南通更爱上海?还是更爱南京?

就像苏南原则一样,南通下面富裕的启东、海门从来不提自己是南通人,只说自己是启东、海门人。

在苏南地区没什么存在感的镇江,下辖几个行业,比如丹阳眼镜,全国闻名。句容有新材料新能源,扬中有汽车零部件,镇江也扛不住。都只说自己是丹阳人,句容人,扬中人。

这是江苏独有的特色。苏南苏中的县镇太厉害了,地级市都压不住。这个问题在苏北并不明显。说白了就是优越感。大家都觉得自己家乡很强大,就是不想和别人分享利益。

对了,苏州无锡常州这几个城市,常州有点奇怪。常州的地理位置正好在上海和南京的中间,不依赖两边。常州的经济结构也有意思。是国企,民企,台企一起发展,不像南京的国企,江阴的民企,昆山的国企。似乎中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常州的经济结构。

常州市很特别。我在中国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全新的整个城市的区域。好像整个城市都被夷为平地重建了。只是有点老建筑,常州和张家港的外观还不错,只是和旁边破旧的江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另外,简单来说,旧社会常州府的建立和分立,改变了各地的归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南的不应对,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只要大家都知道是这样,根源是经济圈。

总结一下,江苏这些错综复杂的经济圈,大致可以分为第一档的上海,第二档的苏州、南京、徐州,第三档的江阴、张家港、昆山等。每一个都构成了一个大星系,下面还有中星系和小星系,对原有的行政区划造成了冲击。所以,要理解江苏市县镇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纯看它们的行政归属,而要看它们。

谁让我发财我就认谁当老板。如果我自己有钱,我会自立。

在江苏闲逛的时候,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所有的城市都在互相攀谈,但是几乎所有城市的人都不喜欢一个城市。

相信你已经猜到了。

是的,是南京。

吴南京

生活在段子里的南京,被大家昵称为“惠晶”。

南京的地理位置,离安徽很近,离江苏其他重镇很远,感觉就像把南京嵌入了安徽省的地图,没有任何违和感,仿佛他生来就是安徽的一部分。

但其实城市对南京的印象都不好。第一个原因是他不偏安徽。

我在江苏城市问大家南京的时候,几乎都指向一个词:官僚。

一个在体制内20年,在江苏各个城市工作的朋友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南京是个“小北京”,太讲政治了。

南京官僚主义泛滥有其特殊原因。

第一,南京是一个以国企和央企为主的城市,也是江苏最依赖国企和央企的城市,这使得它和其他以民企和外资企业发家的江苏城市完全不搭边。

这些著名企业包括金陵石化、扬子石化、南钢集团、金城机械、南汽集团、南京机电、南京轻纺、南京高速齿轮集团、南京广电、南京炼油、南京三乐、泰森化工、江苏电网等。

你能想到南京有哪些非国企的名企吗?只有两家,一家是途牛,一家是苏宁。

而且这两家私企也是不断听到吐槽官僚主义的问题。

写在眼前的常州,江阴,昆山,都是拼命致富的。他们在效率和风格上讲究速度和效果,国企则是稳扎稳打。凡事慢慢来,不要出错。在苏南人看来,自由竞争是分分钟的输赢问题,慢慢来就是自杀。所以苏南人通常不适应南京。

而且他们没有得到南京的资金支持,自然无法靠近。

官僚主义泛滥的另一个原因是南京(包括安徽)需要安置很多东部战区的军队转业干部。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但他们没有在商界经历过。其实一切都是政治第一,而不是经济第一,这不适合经济工作。

南京各部门之间也有很深的偏见。工作的时候,他们先拜码头,凡事喜欢讲水平。最后,这位朋友总结道:

南京是官方城市。

2021年,南京禄口机场意外疫情扩散事件,到本文发表时,已经扩散到全国17个省市,这其实是南京官僚文化下的一个副反应。我相信经过这件事,南京官场将会引发一场大地震,南京的官僚文化将会被洗去。

也希望经过这次疫情,南京能摆脱其他城市心中官僚城市的大帽子。

除了这些,苏南人还认为南京占了那么多省会资源,守着省内那么多好大学,GDP还不如苏州,真的很离谱。

苏南的实用主义和南京的务虚本来就是排外的,那么苏北怎么看南京呢?

在这里,你需要看看江苏省地图,才能了解苏北人民对南京的感情:

我们可以看到苏北离南京太远,而且以前没有高铁,没有高铁,过江通道少,南京不可能对扬州以北的城市进行经济援助。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的心早就凉了,不如期待南京早点发展起来,和淮海区的小兄弟们过上好日子。

当我问徐州本地人对南京的看法时,他们不喜欢苏南人马上说出一个道理,而且很久也想不起来对南京的看法,就茫然地看着我。

所以苏北人民对南京的真情实感,就是莫的。

但是在南京旁边,有两个江苏城市,扬州和镇江。这两个城市对南京的看法稍微好一点。近年来,他们一直声称要搞“宁振阳”整合。

宁阳一体化已经喊了十八年了。曾被认为是长三角除上海都市圈之外最好的区域。本来是要打苏Xi长,踢大杭的。这样一来,合肥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都在跑,宁养一体化会被边缘化。

2014年《宁镇扬城市发展规划》规划的半小时国际大都市生活圈已经过去了7年。三个城市的机场和港口还在各自独立发展,南京并没有把江北地区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来促进与扬州的沟通效率。此外,南京和扬州之间的交通也远没有镇江方便。

南京搞了七年宁振阳,现在都这样了。不然为什么不先拿安徽的一些城市?

滁州、马鞍山、宣城比扬州近很多。

反正离你不远。南京确实有大量安徽人。每个人都叫你惠晶。

南京真的打算这么做。现在有地铁S4到滁州,2022年建成,地铁S6到马鞍山,2023年建成。

作为一个外省人,我觉得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更容易辐射滁州和马鞍山,应该更方便配置资源。宁楚河的马可能比宁振阳跑得快。只要先富能带动后富,是不是在江苏省其实没问题。毕竟我们都是中华儿女,都是家族企业。

当然南京也不像所有江苏人说的那么差。南京也有它的优势。

六年前第一次去南京讲课。当时参观了中山陵、民国总统府、明陵,对这里的人文历史资源印象深刻。当我站在中山陵往下看的时候,那片或黄或绿的阔叶林,疏密有致,绿意盎然,与我在岭南看到的景色完全不同,甚至更加妩媚丰富。

南京虽然没有给江苏的小弟们带来好处,但也没有吸别人的血,没有在江苏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南京是个有官僚气息的省会,但还是很本分的。虽然他也知道人家不期待他,但他不去做,也不主动挑起什么是非,从而耽误大家的发展进程。

卢百花绽放。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写了15000多字了,但是我几乎没说什么文化教育的内容。

江苏人肯定不懂。他们会告诉我,这里有江淮文化,有金陵文化,有吴文化,有中原文化,各种失败都是文化造成的。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个人强烈反对这种观点。

我多次重申,地域文化是结果,不是原因。

以文化为理由是思想惯性,文化,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这本身就是经济环境锻造的结果,而经济环境,90%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中国东部的人比较勤奋,而中西部的人比较懒。根据我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的走访和反思,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是因为东部经济发展机会多,大家都愿意多打工,顺势而为。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闲暇时间较多,所以一起打麻将、吹牛的机会较多,给我们的印象是东部地区比较懒。

我们说四川人喜欢打麻将,生活悠闲。深层原因不是四川人喜欢,而是经济环境决定了四川人做。如果搬到广东的江浙一带,他们也会挽起袖子,想尽办法赚钱,和广东的没什么区别。

相信我,正常人只要有挣钱的机会,就会像疯狗一样努力。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有机会的数量不同。

我在深圳化妆品公司工作的时候,老板是陕西人。他说他喜欢呆在深圳,因为那里很满,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当他回到家乡时,他无事可做,他感到非常沮丧。

这是环境锻造人的典型案例。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人来自各个省份,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江西,在家乡都不一样。为什么到了深圳突然会有「深圳精神」和「深圳文化」在一起?这些人的心里会不会恰好同时有一个灵魂被唤醒?这不是扯淡吗?

就像香港人喜欢吹嘘自己有“狮子山”精神一样,有羊毛的“狮子山”精神就是地理政治环境太好了。新中国2000年以前,几乎所有人的钱和货都经过香港,香港人是躺着赚的。如果他们努力工作,大陆人会收获百倍。当然,他们疯狂地工作。

为什么不把我们邵阳人都扔到香港那个环境里?我们也可以马上向全世界展示“雪峰山精神”。

现在香港慢慢衰落,你要明白狮子山精神不行了吗?以文化为借口,这是标准的思维惯性,看不到文化背后的经济规律。

而教育,教育也是结果,教育不是原因。

上一篇文章写完后,有江苏人留言说“江苏真的很重视教育。70-80岁的人基本都识字,很少有不识字的。他们遇到一些外省的,最年轻的20岁贵州姑娘只有二年级文化,太不可思议了!”

这也是典型的因果颠倒。

这里有一个需要普及的常识性认知:教育很贵。

江苏教育好是因为江苏地理位置好,容易致富。当它变得富有时,它能请得起好老师。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自然会流向富裕地区,教育资源也会形成“二八”法则。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贵州地理位置不好。普通人挣不到钱,也没机会读书。

事实上,中国各地的人们都非常重视教育。从小到大,我们邵阳人在教育上一直受着父母的压迫。所有考上二中的孩子都喜气洋洋,觉得自己为祖先感到骄傲,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贡献。

一个原因是,广东的教育目前在全国并不算强,但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强。因为广东有钱,可以出高价请名师来这里定居。穷省打不过广东。

因为教育资源的集中,也迫使河北走出衡水中学,安徽走出六安毛坦厂中学,这是专门应对高考的极端现象。这种现象恰恰是教育穷人的疯狂上进心,是富裕省份对教育资源积累的无声抵制,是为了出人头地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疯狂内斗。

江苏的文化教育我就不提了,因为只有这些都是懒思维,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如果要深挖事情的根源,还是要看经济规律。

最后,我们来对比一下广东和江苏这两个中国最富裕的城市,看看江苏的未来。

可以预测,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会越来越富裕,深圳和广州并存,东莞和佛山次之,其他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地理环境决定了广东的贫富差距问题解决不了,只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广东其实只适合在珠三角生活,最多一个珠海。

江苏省正在全面发展。现在南通和徐州还是很有潜力的。常州、徐州、扬州、盐城未来十年都有望达到万亿GDP,南京、无锡、南通要达到1.5万亿的水平。未来江苏可能有8个城市GDP突破万亿,成为中国最富裕的省份。

个人认为是因为江苏发展更全面,全省潜力大于广东。未来江苏有望总量超过广东,成为全国第一。

但是广东的税收远远超过江苏。2021年广东税收23789亿,江苏14082亿,只差GDP 8000亿,但广东税收比江苏多9707亿,因为广东有7家央企总部,多交了3100亿,全国唯一的海关总署征收整个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关税,多交了6000亿,深交所印花税也交了750

另外,江苏号称“苏打水”红豆博客,即江苏GDP有造假成分。这是真的吗?

我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这一点,只能说说我的直观感受。我觉得苏南地区不太可能出现GDP造假,因为市容建设和上市公司数量,企业生产的船舶和钢材都是真实的,很难造假。但是我在苏北的时候,和一个企业家聊天的时候,我说他的公司去年“明明没有一个亿的产值,却被强行填了一个亿”,对当地的经济数据很失望。

这个创业者不认识我。他和别人吵架的时候无意中对我说了这句话。我觉得可信度很高。

所以我个人认为苏南的GDP不太可能注水,苏北有可能。

最后,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第十三届太平洋大使江苏行。

苏锡常地区将继续大踏步前进,苏州将继续发展外资,无锡将发展民营企业,常州将与外资共同发展民营企业。总的来说,这个地区受益于上海的溢出效应。

南京会小步领先邻近的安徽滁州、马鞍山、扬州、镇江,但别指望太快,因为南京的官僚作风。

南通未来将是江苏发展最快的地级市,从上海获得源源不断的营养,跑得很快。

连云港、盐城、宿迁、盐城各有一些有前景的产业,但规模较小。苏北的发展重点还是徐州,吃肉,其他城市只能喝汤。

个人最喜欢江苏扬州。整个城市就像一块温润芬芳的软玉。空空气中弥漫着香粉的味道。这是一个值得去几次的城市。

江苏十三太保有趣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百花齐放,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这其实是江苏省的一大幸事,因为很多省份因为资源和地理的困难,不得不平躺着。

在常州吃饭时,一桌来自异地的江苏人争论说,城市不要再争GDP了,要争服务质量。

我淡淡的叹了口气,说:你们江苏人,真的很好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想想其他省份的人想要更多的GDP。

所以十三太保,本质上是在被江苏人自己调侃,隐隐有炫富的味道,而外地人听到这个只有羡慕嫉妒。

南京 江苏 昆山 江阴 苏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