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老街在哪里(惠城区老街)

时间:2022-03-20 06:46:02

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马永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林海生图/尹翰林

7月23日羊城晚报徽州语境版面

目前,惠州正加快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在《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惠州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其中在生命健康产业方面,惠州希望其发展能够取得积极进展,在“十四五”期间,中医药产业初具规模。

说起惠州的中医行业,葛洪绕不开。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提供了灵感。他所居住的罗浮山也被称为岭南第一山,道教名山,中医圣山。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粤东有四城,一是毒品市场,二是罗浮山毒品市场。罗敷是灵丹妙药。”“东田药市”给惠州留下了丰富的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罗浮山制药油、葛洪内丹养生、罗浮山风湿膏、罗浮山凉茶、惠州登势神农凉茶等。

本期《徽州文脉》将从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解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如何服务于惠州“2·1”产业建设。

在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包装草药油。

从百年“闺房”里走出来。

现在是“三伏天”。广东人在养生避暑的同时,驱虫驱蚊也是日常的“大工程”。很多广东人都会有一瓶“百草油”,其制作工艺是惠州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评审专家认为罗浮山药草油能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因为它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理论和道家养生文化,同时代表了南药中药制剂的高品质。

葛洪作为岭南医学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创造了许多中医理论和古方实践,草药油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葛洪在罗浮山采集草药,炼制成芳香的液体,葛洪称之为“草药油”。因其祛风解毒、消肿止痛、止痒的功效,对治疗各种风毒、湿毒、热毒、暑毒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有奇效,深受岭南人民的喜爱。有句话叫“草药精草药油,老百姓求好药”。

据《徽州方志》记载,20世纪70年代初,广东罗浮山中药的前身广东罗浮山制药有限公司在保留原有传统配方、工艺和包装特色的基础上,遵循古法,用现代工艺制成了今天的“罗浮山百草油”。

"草药油看起来很小,但它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罗浮山草药油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陈馨荃告诉记者,草药油由68种中草药和11种植物精油提取的草本精华配制而成,需要经过调配、灌装等72道复杂工序。工人每天将经过检验加工的各种药材倒入药液提取罐中,低温茶油浸泡15天,提取药液,然后分离、过滤、浓缩,再与8种植物精油、3种晶体混合,基本形成清香晶莹的药草油,整个提炼过程至少需要30天。

陈馨荃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相关设备和技术改造,其中引进了52台6吨多功能中药材浓缩提取设备,保证了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浓缩率。“一瓶草药油出厂,要经过原料、草药精华、配制液、单油、半成品、成品六个环节的检测。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几十种中药材,所以每一个成品都会有上百次的质量检测。”

夏天,广东人喝凉茶降火也是必须的。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是粤港澳地区常用的复方或单味原生草本植物制成的饮品,可消除夏季炎热或冬季干燥引起的咽喉肿痛等疾病。

在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黄家塘老街,有一家名叫“邓神农”的凉茶店。墙上的画框框着功效图,店前一排大茶壶,店后不断煎熬的草药。走进店里,就能闻到散落在空的各种凉茶...2015年2月,邓神农凉茶入选惠州市非物质茶。

传承人邓中焕告诉记者,邓神农凉茶是东江流域的凉茶之一,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据邓氏族谱记载,宋庆元五年(1199年),邓氏家族始祖邓芝斋从福建汀州府连城县石壁渡河口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今梅县松口)。邓芝斋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经常用药救人。他被誉为“太乙老人”,他的邓神农凉茶配方一直沿用至今。

在黄家塘老街,登势神农是远近闻名的“网上名人店”,邻居们达成了“上火就喝神农凉茶”的默契。近年来,在惠州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邓神农凉茶逐渐走出“闺房”,参加了“夜色美妙”、“无剩集市”等活动,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它。邓中焕说:“很明显,年轻的面孔多了。”

草药油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

草药油的生产需要72道复杂的工序。

贴近大生命健康产业

不仅是邓的神农凉茶,还有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积极对接市场,或通过线下展览,或走进直播间,多方面展示其非物质魅力。

随着文旅市场的火爆,在与市场对接时,如何在更大的空空间展现魅力,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最近“文化遗产的文化旅行”在这场讨论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院长代斌在第二届“中国丹寨遗产周”论坛上指出,文化遗产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动能,遗产要回归当代生活,重构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

据《惠州市志》记载,1979年以前,来惠州探亲观光的旅游团队,喜欢购买惠州梅菜、博罗酥糖、罗浮山香草油等惠州土特产。,游客不得不去食品公司和其他商店购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加,购买需求增加。1992年,景区、景点开始设立旅游项目,吸引个体商户到相对固定的区域进行销售,增加经营品种。1999年,市旅游局批准了首批5家旅游购物定点单位,开始在市区设立旅游购物定点商店,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由此可见,“非遗旅游”的发展历史悠久,潜力巨大。

“每次去一个地方旅游,总想给家人朋友带些当地特色的亲笔信。”惠州的旅游专家余女士说,非遗字母是她每次旅行的首选。

手书作为走亲访友的手信礼物,不仅仅是物质礼物,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手写产品卖的是文化,不是纯商品。有了文化输入,游客就会有记忆点,激发购买欲望。”中国民间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研究员刘说,没有故事的产品很难称之为手书。购买手书作为礼物的游客往往希望保留对某地的记忆,传递旅途中特别的祝福和思念。因此,一定要注意与特色传统文化、历史内涵、风土人情等相结合。为了打造手信品牌。刘说,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手信产业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去年,惠州市启动了岭东雄县书法项目评选活动,罗浮山草药油、风湿膏药等传统药用非物质产品入选50强。2021年2月6日,首批惠州首信旗舰店、网络名人店、精品店在春节前后陆续揭牌开业,此类非遗产品也被搬入门店进行展示。

据徽州手迹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手迹产品的底色充满了徽州文化,很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在选择手迹时都会询问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广之旅粤港澳游总部常务副总经理苏映山表示,非遗字母融入旅游线路,不仅丰富了旅游供给,也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品牌粘度。“目前,惠州正在打造‘21’产业,其中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是大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也可以帮助惠州打造这个产业品牌。”惠州市非物质遗产中心主任袁学焕说。

邓中焕在采集药材。

草药油在展览会上很受欢迎。

[背景趋势]

利用“非遗”创造新的医疗保健

根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发布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十四五”期间实施方案》,广东正在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宿市场潜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

放眼广东,“非遗养生”成为岭南新热潮。2021年5月24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国中老年网联合发布《健康医疗蓝皮书:中国健康医疗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健康医疗蓝皮书(2020)》。记者了解到,根据时间的长短,旅居可以分为候鸟旅居和群落旅居。其中,候鸟旅居是随着四季通常生活环境的变化,前往气候条件更为舒适的地区,包括温暖的冬季旅居和夏季旅居。从区域分布来看,康养墙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因素是南部地区发展康养墙市场的优势。

居住和保健包括田园生活、疗养生活、文化体验生活和依靠森林、海洋、温泉等长寿自然资源或其他特殊资源的生活。惠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卫生条件优越。惠州夏季有巽寮湾、双月湾、步道湾等滨海避暑胜地,冬季还有跨水、亲自然等温泉资源,条件优越。

同时,《杨康蓝皮书(2020)》中提到,中医杨康民居以中国中医文化或中草药资源为核心,发展中医理疗、药膳、中草药种植、中医知识讲座等项目。

从这一点来看,惠州有多种条件建设中医疗养院,发展潜力巨大。事实证明,惠州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7月21日,龙门县第三届温泉节暨首届“龙门十三汤三伏浴”启动仪式在南昆山大观园生态度假村举行。

广东省旅游协会秘书长蔡涛指出,龙门县温泉旅游通过综合旅游、健康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逐步理清了旅游板块、森林资源、温泉资源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龙门十三汤”区域品牌联盟,对区域温泉产业规划、温泉养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进行了改革、整合和创新。

龙门县副县长吴淑珍告诉记者,龙门县首次在三伏天举办温泉节,以“滋补中医”元素为基础,主打冬病夏治的理念,创新推出“龙门十三汤三伏兔浴”产品,将给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健康体验。近年来,龙门县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依托生态优势,抓住“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居住高地为目标,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围绕文化、旅游、护理、医药“四位一体”全产业链,打造南昆山周边森林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带,开发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发展休闲养生、精准医疗、健康数据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构建全天候、全季节温泉养生保健旅游体验体系。

基于此,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智才教授分析,如果惠州杨康温泉能与当地优质传统医药相结合,有可能成为非遗传承的突破口。他说,惠州目前正在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应该涵盖方方面面。他建议,研学养生是一个可以尝试建设的方向,根据模式可以分为户外研学营和文化研学旅游。研学户外营是指通过自然景观观光、野外生存、探险体验等方式,提供课程学习、路线游览、住宿接待等服务。文化研学旅游以当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教育为资源,通过参观历史古迹、参观高校、体验传统或少数民族特有的技艺和节日等活动,增进研学人员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他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可以将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或者借助VR、AR、3D或4D等高科技手段为研究者提供观赏或体验服务,让游客在泡完温泉后有更多的娱乐,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得到传播和拓展。”

研究人员很忙。

邓中焕在捡炼好的药材。

[背景观察]

“非遗”旅游要“打动人心”

文化遗产是过去的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过去,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随着工业文化和网络时代的兴起,如何延续非物质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苏笑嫣表示,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供“令人感动”的旅游产品,提升对文化遗产的体验。她认为,向人们传达其深刻内涵和价值的关键是实现“情感互动”。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这是业界在解决非遗传承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也是最大的难题。早在2012年2月,中央印发的《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了具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并鼓励“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结合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的发展,促进其良性发展。

基于此,笔者认为建设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基地是提升学生文化遗产意识的重点之一。惠州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3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22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74个,县级非遗名录项目156个。如果能将某种非遗项目融入研究,广大中小学生不仅能领略徽州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祖先留下的智慧,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难道不是突破吗?

事实上,惠州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小范围的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全面铺开。主要问题是非遗项目过于分散,无法集中展示,效果较弱。相关部门负责将非遗项目引入景区,但未能建立非遗传承人与景区的良好沟通。

如果惠州能够强化“传承人协会”的模式,成立专门的非遗集散中心,给予专项运营经费,由专门的团队负责打理,并定期由负责人牵头到景区讲授非遗研究课程,在过程中设置非遗展示和互动项目,通过文化创作设计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将非遗项目大规模、系统地引入景区, 并构建非遗现场传播,既能提升游客对目的地文化的体验和认同,又能(林海生)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李青

惠州 罗浮山 凉茶 文化遗产 物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