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凌源是哪里(凌源不能惹的人)

时间:2022-03-21 08:00:42

凌源市属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纬40° 35′50″~ 41° 26″′,东经118° 50′20″~ 119° 37′40″。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交界处,北邻建平县、宁城县,东北、东邻喀左县,西、西北邻河北省平泉县,西南邻河北省宽城县、平泉县,南接河北省建昌县、青龙县,东南邻建昌、喀左县。连接北京和沈阳两大都市,沟通内蒙古腹地。[1]商朝是一个孤独的竹国。周初为燕国疆域。燕昭王十二年,设幽北平郡,属幽北平郡。1992年2月14日撤县设市,设立凌源市(县级市),仍属辽宁省朝阳市。名字的由来凌源市地处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总户籍人口65.1万人(2016年末)凌源市的命名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据《凌源县志》记载:“钱清五年(乾隆)在凌源县设立塔子沟会馆,乾隆四十三年改名建昌县。民国三年春,省令准部咨,取江西建昌府,故改为建昌县,以免重复。凌源县长孙廷弼把大凌河源头作为重要的路沟,建了一块金牌。他愿以助沁源桃园为例,请求许可改凌源郡。此名之故也。”可见,凌源市城名以大凌河发源地命名,是为了避免与江西省建昌县、建昌府原名重复。。辖万象寺、牛河梁村、木兰山等7个乡、15个镇、8个街道。在其境内发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于2007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3]

历史的发展

凌源早期城市的东门——迎春门(现已不存在)

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在这座城市里劳动、繁衍、生活。[6]

在新石器时代,城北15公里的牛河梁,“曾经存在过具有民族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6]

商是一个孤独的竹国。[6]

周初为燕国疆域。燕昭王十二年,右北平郡成立,隶属右北平郡。[6]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在凌源东市安杖子村设市,名平岗,仍隶北平郡,对。[6]

汉朝,公元前202年,右北平郡迁至平岗,成为郡和县级行政公署。[6]

东汉建武后,右北平郡迁至土阴(今河北冯润东南),为乌桓之地。[6]

三国时期,是魏。[6]

金朝,一开始属于鲜卑部,后来并入慕容部,先后是颜倩、前秦、后燕、北燕。[6]

凌源市

南北朝时期,属北魏、北齐管辖。[6]

隋,隶柳城县,辽西县。[6]

唐代为李颖府柳城县,后为磨溪、契丹。[6]

辽,属于都(永和县凌河中),潭州龙山县(喀左白塔子),属仲景路大定府。[6]

金,属和龙山两县,属京路。[6]

元时,为郡、龙山郡和徽州、大宁路。[6]

凌源城南角

明朝,是颍州左屯卫、中屯地,李大宁为统帅兼密使(今宁城黑城)。永乐(1403年)后,大宁都司南迁,此地荒废。天顺(1457年)以后,它属于五粮裕多颜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属蒙古大衍汗后裔管辖。崇祯八年(金天聪九年,1635年)为喀喇沁左翼旗地,李卓索图盟。[6]

清乾隆三年(1738年),城关设塔子沟堂,划归直隶。龙四十三年(1778),撤厅至建昌县,调任承德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朝阳府。[6]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大凌河发源的江西省建昌府同名,改称凌源县、李热河特区。[6]

民国十七年(1928年),热河省。[6]

民国20年(1931年),拨出部分区议会,成立岭南管理局。[6]

凌源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军入侵,建立傀儡政权,转入伪热河省公署。[6]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凌源、岭南合并为建昌县,行署已迁至建昌镇。[6]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县留旗,隶属伪喀喇沁左翼旗办事处。[6]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凌源收复后,建立县政府,隶属热日辽区热东专署。[6]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一月,国民党军占领县城,建立县政府。[6]

1947年6月,凌源县解放。

4张

凌源

1948年12月,撤销热东专署,热河省,凌源县。[6]

1956年1月,撤销热河省,凌源县划归辽宁省锦州特区。[6]

1959年1月调到辽宁省朝阳市。[6]

1992年2月14日撤县设市,设立凌源市(县级市),仍属辽宁省朝阳市。

截至2017年,凌源市共有30个行政区。即7个乡,15个镇,8个街道。

七个乡镇:前进乡、北麓乡、河坎子乡、佛爷洞乡、三家子乡、刘杖子乡、大王杖子乡。

15个镇:牛营子镇、宋杖子镇、三家子镇、万元店镇、松岭子镇、刀尔登镇、杨杖子镇、沟门子镇、四合当镇、四官营子镇、乌兰拜镇、小城子镇、瓦房店镇、大河北镇、三道河子镇。

8个街道:城关街、南街、东城街、洪山街、热水塘街、北街、岭北街、兴源街。[4]

市政府驻市府路北街。

凌源市 北平 热河 建昌 建昌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