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蒹葭诗文赏析和诗意解读)

时间:2022-03-09 11:12:06
原标题: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蒹葭诗文赏析和诗意解读) 一、课文回顾 《蒹葭》篇目解读 1、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原标题: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蒹葭诗文赏析和诗意解读)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蒹葭诗文赏析和诗意解读)

一、课文回顾

《蒹葭》篇目解读

1、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本只称《诗》,或举其整数城“诗三百”。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 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2、内容与思路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流传在今陕西一带民间。因为这首民歌含蓄宛转,一往情深,理解上多有分歧,所以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理清思路】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极尽深秋之凄凉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

蒹葭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道路:长——跻——右 极写寻见伊人之艰难、之急切

方位: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3、写作手法

①运用赋、起兴的表现手法,诗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始赋起,赋中含兴,意境凄凉。作者借景抒情,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②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此方法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③句式以四言为主;与复沓的章法相对应,注意词语的变化使用,并使用双声叠字词写景状物,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4、名句积累

l 本首全部背诵

二、同步题型分析

基础篇

【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2)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3)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4)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5) 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6) 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参考答案】

(1) 芦苇、茂盛的样子 茂盛的样子 茂盛的样子

(2) 凝结成 晒干 停止

(3) 旁、边 岸边 水边

(4) 沿着弯曲的河流向上游走 顺着直的水道向下游走

(5) 升,高,指道路越走越高 迂回曲折,指道路越走越曲折

(6) 水中小洲、小岛 水中的沙滩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②学不可以已

B.①道阻且右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①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②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

D.①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②柳子载肉于俎

【参考答案】2.A

【解析】A.止;B.①并且②将近;C.①有险阻,动词②险要的地方,名词;D.①又,连词②装载,动词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参考答案】

3.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我所恋的那个心上人,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越走越高。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的沙洲。

【思考探究】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伊人”的性别是( )

A.男 B.女 C.不确定

【参考答案】1. C

2. 诗中“方”“湄”“涘”都解释为 ,像这样三章形式相同,表达同一个意思,不过为了换韵而换几个意思相近的词,叫做 ,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是

【参考答案】2. 水边 叠章 通过反复吟唱来更强烈地表达追求“伊人”的强烈愿望与求而不得的悲伤心情。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简析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3.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诗中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4. 全诗为我们展现了三幅深秋清晨河边的画面,请选择其中一幅,改写成散文,100字左右。

原文:

改写:

【参考要点】

4. ①选择一章,注意时间、地点、景物、人物(即带着情绪的作者);

②写出当时等待的作者的心情:希望、失望、悲伤交杂的心绪;

③表达方式以描写、抒情为主,要有适当修辞与表现手法的运用。

5.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诗歌意境朦胧含蓄,“伊人”也可以借指理想等追求而不得的事物。

B.诗歌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在一个深秋的早晨,作者站在河边看着心上人随舟渐行渐远,不得追随,感慨而赋此诗。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虚点其地,仿佛近在眼前。古诗十九首中“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意境与之相仿。

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诗人驾着小舟在河中上下左右地求索,然而伊人始终可望不可及。

E.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F.诗共三章,每章起兴略有不同。首章兴句写秋晨露寒霜重之景;二章兴句写旭日初升,霜露渐融之状;三章兴句写阳光普照,露珠将收。三章叠加,生动地描写出诗人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

【参考答案】5. B D

6.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6.一位伊人的追求者、钦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一个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人物形象。

7.“伊人”形象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贤士,有人说是情人,有人说是朋友……你是怎样认识的?“伊人”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7.《蒹葭》中的“伊人”可以是恋人、朋友,也可以是某种理想的追求。其实“伊人”不必过于坐实,只不过是诗人心灵情感的外化而已。这样能给读者以较多的思维空间,比较符合诗歌欣赏的规律。“伊人”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对未必有圆满结果的理想的执著追求精神,使诗的境界更加开阔高远,诗的内涵更加丰富深邃,表达了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生体验。

因此,本诗的主题是多义性的:是写青年男女的恋爱;是借怀友讽刺君王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是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总之由于主题的模糊性,先哲时贤对该诗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来“诗无达诂”,这一模糊,就更加见仁见智。

8. 本诗以蒹葭起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叫“触物起情”,换而言之,即诗人先见一种景物,触动心中潜伏的本事或思想感情而发出的歌唱。请谈谈起兴在本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8. 本诗以蒹葭起兴,清苍色的蒹葭引起诗人心中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凄切情绪。起兴之物与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有相关有不相关,本诗中显然是相关的,一方面蒹葭的苍茫茂盛是作者心中愁绪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作者与伊人之间阻隔的象征。同时,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的是秋晨露寒霜重之景,二章“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写的是旭日初升,霜露渐浓之状,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则已是阳光普照,露珠将收之时了。三章兴句,刻画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和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描写出等待伊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的心情。起兴手法起到了以景写情,托物寓意的效果。

9.请从一个角度赏析《蒹葭》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9.示例①:《蒹葭》中使用双声(蒹葭)、叠字(苍苍、萋萋、采采),以获得声韵上的美感,更好地表达伊人追求者执著的形象,使全篇回环往复,声情兼备,摇曳多姿。

示例②:《蒹葭》采用叠章的语言形式,收到了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章节的复沓收一唱三叹之效。正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首章“苍、霜、方、长、央”,次章“萋、晞、湄、跻、坻”,三章“采、已、涘、右、沚”)。本篇的三章,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感情深化与意境突出的必要艺术手法。作用是非常复杂的。有的表现为时间的延伸,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干”,表示诗人从拂晓到清晨到日出的执著追求。有的表现为地点的转移,如“方”、“湄”、“涘”,“央”、“坻”、“沚”等,可见上下求索,无处不至,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时间持续之久,追寻地域之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心情之迫切,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表现出主人公在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中所饱含的无限情意。

一、专题知识梳理

一、 专题精讲

【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卷】(20分)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2分)

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分)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7、(2分)突出鹭鸶的美

8、(3分)“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9、(3分)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10、(2分)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11、(6分)DF

12、(4分)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文言文艺术 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 在社会上的实际 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 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 道:“国群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 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 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 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献诗陈志”,一种情况 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 俊美 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志出现 ,是因为猛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 理解 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有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文言文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 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 ,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了孔子时代 ,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的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 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理解 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 、外交和其他 社会生活 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怀到平常语文所无法 达到的效果 。

B、上古暑假 ,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主诗三百篇 中,不然则仍名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 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 清楚,所以能够通过 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 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溯水而上

陈蔚文

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锁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古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车站或是“肯德基”“麦当劳”,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选自《散文》2009年11月期,有改动)

17.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6分)

①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

答:

②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答:

【参考答案】

①《诗经》中民歌的悲伤,不仅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而且融入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文化不能割裂的渊源。(3分)

②思妇的叹息饱含对出征丈夫朴素而真挚的思念之情,让人们看到愤怒豪壮的劝战宣传在战争

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面前都成了谎言。(3分)

三、专题过关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自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内竟是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心内不由自主地跟着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过,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幼时在一乡下亲戚处,跟着婶婶去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现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轮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

的声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地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中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的肃穆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音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她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地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的虫鸣声,让她的爱情在回忆里倏然唤醒,回到某个美好的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是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更能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点一盏心灯》里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一起相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散文》2011 年第 2 期)

11.简要分析文章第③节在内容方面的作用。(4 分)

12.文章结尾说“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一起相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经历了哪些美妙体验。(6 分)

13.第④节划线句子描写作者守秋时的听觉享受,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 分)

14.文中描写的秋虫声“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叫个不停”,作者在第 6 节却说“令

我的内心充满宁静”,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中的原因。(6 分)

参考答案:

11.①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明秋虫声里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增加文章的

内涵;②通过想象描述古代思妇在秋虫声里的愁苦,具体表现秋虫给人的凄美之

感(每点 2 分)

12.①诗书里探寻虫声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体会抒情美;②田野中聆听天地间纷

繁的天籁之音,感悟自然美;③桂树下伴着虫音欣赏尘世(民间)俚曲,领略爱

情(情感)美;

13.抓住秋天野外的典型动物的声音,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 分),并且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秋虫发出的美妙

音响(1 分)。

14.①虫声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让人温暖;②虫声引发对古代文化的遐想,

让人回味;③虫声是大自然绝妙的音响,让人着迷;④虫声里充满世俗生活的情

韵,让人陶醉;(每点 2 分,任意答出三点得满分)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答:

2.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

(1)第二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贫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贫血”?

答:

(2)文末最后一段划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

答案:1.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2.(1)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

(2)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3.作用: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像空间。

4.A D(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E.“如”字以下例举的那些语句有的并不晦涩。)

一、链接作文

1、作文

《蒹葭》一诗道尽了世间多少追寻而不可得的情境,所谓伊人,或许是美丽的心上人,或许是品格高尚的贤士,或许是理想的目标,或许是„„,朦胧的诗境,引人生发无尽遐思,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或许,也有如同伊人般的美好在召唤着我们,虽然这追寻之路是艰难曲折的,请以《在水一方》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经·国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林肯: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上面的名言名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认识?,联系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议论文,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2、高考优美作文:诗经里的相思背影

在悠悠岁月此岸,在春雨淅沥的夜晚,我揿亮桔红的灯,翻开古老的诗卷,在《诗经》寂寞如潮的湖畔解开古树下的系缆,荡舟离岸,穿越千年的风雨,寻觅《诗经》那青衣萧散的朦胧背影,心湖凄婉。

残月下的河中之洲,萦洄缠绵,青柳如烟,依稀似梦,几声“关关雎鸠”,幽幽传来,落雨般打在我沉静的心潭,那是诗魄般的啼唤,回眸深处,无尽的相思和眷念,总在那声声啁啾里彷徨留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美丽的诗句,是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等候的风帆。

阳光照洒的山峦,起伏蜿蜒,我把缰绳系在大树的影子里,让青草和劳累的马儿温存絮语。一爵斑纹明莹的牛角杯里斟满了心儿盛不下的思念,在风中,焦裂的嘴唇一口一口地啜饮落满风花的忧伤: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惟以不永伤。这忧伤穿越茫茫的时空,贮满了我的胸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叶蓁蓁,亦诗亦画。如此的良辰美景,如此的眷美年华,让忧郁的目光也化成盈盈春水了,柔情荡漾。桃花如人,人如桃花,飘零的花瓣润润的镶帖在记忆的收藏夹里,让桃花般的绮念迤逦入梦。青翠的绿叶给如蜜的阳光泡得玲珑剔透,金丝般的叶脉像小溪一样在心底欢畅地流淌,生活原来像桃花瓣上的光泽美艳无比,诗竟如青叶般葳蕤着芬芳。

当雾散去,当风轻拂,“俟我于城隅”的姑娘,露出了太阳花似的笑靥,三千年的风霜只在她妩媚的脸上淡匀轻着,她美丽的风韵依旧,她款款深情“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我欣喜若狂。那精致细长的红管草,红润的斑纹闪着莹光,像姑娘的爱照在我的心上,这是爱情的物语,这是相思的笛韵,纯洁无暇,不然俗烟尘垢,不是翡翠宝石钻戒,胜似翡翠宝石钻戒。“投之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用美玉般的心回报她,与她相识,是我千年修得的福分,我愿载她于舟中,把一叶叶的诗经折叠成千纸鹤与她一起放飞在21世纪的晨光中。

爱是永恒的泅渡,停歇不下来。爱是心灵的冥冥之约,总要涉水而去。为了那缱缱绻绻的梦,我践约而来,芦苇会老的,相思不会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作证,白露作证,望穿秋水,望成化石,生命依旧是痴心不悔的等待。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感受不到你如兰的呼吸,但我能在朦胧的雾中凄迷的月色里看到你恍若惊鸿的倩影:“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撩人的月色中,你婀娜的影姿,让我思慕的心无法平静下来,如江水在千年的月色映照下涌动不停。

爱如四季,花开花落,绿肥红瘦,秋盈冬枯,在四季里浅吟低唱地变幻着色彩。人生的沧桑使爱趋于锦熟绚美:播撒于春之烂漫,成长于夏之繁盛,成熟于秋之静美,恬淡于冬之从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落雪的苍凉,谁人能解其中的无奈和落寞,又岂是浅浅的相思能载得动的。

春雨淅沥的夜晚,我难以入眠,浅浅的雨水拍打着诗卷,濡湿了我的梦,于是,在桔红的灯影里,我解缆荡舟溯流而上,寻觅《诗经》里相思的背影。背影如箫,凄切迷离,是《诗经》不死的魂魄。

3、课外阅读: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草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更从容,心灵充满健康和快乐,但终其一生的劳碌奔波,最终又有几个人能够如愿以偿呢?

有一种哲学使人趾高气扬,以为自己可以征服全世界。然而,另一种哲学不免使人气馁,自惭形秽,看到人自己的有限性。实际上,哲学应当是一面镜子,使人照见自己的卑劣与污秽。一种不知反省的哲学,会使人忘记自己。哲学应当使人学会批判自身。帕斯卡尔的哲学就是这样的哲学。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这一比喻虽然深邃、精当、却也有些许悲凉。人确实很脆弱,人类的祖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够存活下来,完全是依靠他们的思想,思想生出了智慧。

苦闷、烦恼、忧愁、抑郁、亚健康,这几乎成为我们每个现代人生活的共同特征,我们在纷繁浮躁的尘世中,逐渐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丝毫体验不到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终极追求,我们活得很累,很苦,而且并不快乐!

这一切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除了现实环境的种种不确定性和紧迫性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内心世界的彷徨和迷茫。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已经习惯了器物世界的自动与高效,而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也缺少了对自身心灵的关照和呵护。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很久都没有真正用心思考过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了!我们变得没有主见,没有追求,不再有思想,也不再有欢乐和情趣,我们的存在也许只相当于一颗摇摆不定、随风飘散的芦苇草而已!

帕斯卡尔是伟大的人物,他的伟大源自于他的思想。也许很多人都会思考,而帕斯卡尔的这种思考是深刻的,因为他洞察了人类的一切行径。帕斯卡尔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可能有富有意义的人生。“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的生存的需要,更是我们全部尊严与道德之所系。

人生是艺术而不是技术,我们必须要有所规划和设想。准确的说,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都要能够统一协调、和谐自然,而不仅仅因为外界事物的干扰而影响了整个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的构筑。

尼采曾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然而,有很大一部分人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活不明白,苦恼,烦闷,忧愁,恐慌等无一例外的一直都在困扰着他们。他们放不下,也不愿意放下。对于这些人而言,接受和忘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总是很容易做到,但要真正地面对和处理它,那无疑就是一种痛苦和煎熬。

帕斯卡尔并未教给我们怎样做,他没有给我们未知数X具体的解,只教给我们去思考,去设立人类思想的X。帕斯卡尔是伟大的,因为我们知道未知数X在数学中的意义远比一个具体的答案要伟大得多。

现实生活中,的确又有很多人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始终都不够准确,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需要什么,选择什么;而不应该需要什么,摒弃什么。在众多的诱惑中,逐渐偏离了最初的人生方向和轨道,渐行渐远,最终一事无成,遗憾终生。

有时候,我们太在意今天所拥有的,而不知道适时的释放和减压,殊不知,这种执著的思想将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因此,我们要想生活得快乐、超脱、自然、潇洒,除了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争取将来应该有的,还得学会放下才是!

事实上,我们必须明白: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则是另外一回事。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对每个人而言,都只能活在当下,过去种种美妙的经验永远只能停留在回忆之中,即使舍不得过去奋斗的成果,但那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在现今这一刹那,我们都只能看到当前的要求,而不能奢望再多!

一个人浮躁就失去了心灵的安宁,也失去了做人的快乐。要想做一个虚极静笃的人,不但要常怀一颗无为的心、还需时刻保持一颗平淡的心,而且要变得自然、真实、可爱。不要总是陶醉在征服大自然和同类的自鸣得意之中,找回自我,让心灵回归,让内心和谐才是最为关键的!

挣钱是为了活着,活着就是为了挣钱吗?诚然,我们不能没有财富,但不能反过来被财富所奴役。人生的意义和终极追求应该是: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幸福、内心的安宁;而不是为权利、财富、名誉、金钱和地位所烦恼。这样我们就无疑等同于一个穷人,因为广泛意义上的穷人不仅仅是指没有钱的人,也是指那些没有空间和没有时间的人。虽然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类的错觉,但当你一旦失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这些东西才是无比珍贵的!

“忙”,这几乎成为了我们每个现代人共同的口语,相信很多人也听过“心亡为忙”这句话,但未必有太多的人能够理解,因为“忙人们”始终都不会明白什么叫做“朝闻道,夕死可矣”;也不会明白什么叫做“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更不会明白什么又叫做“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金钱、名誉和地位,他们忙得连认识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忙得连修心开智的时间都没有,忙得一辈子都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忙得连关照自己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人其实很可怜,他们根本不知道生活本身其实就是最大的财富,唯有生活才是真正的主体,而好多人都活反了,被金钱累死了,被名声拖垮了,最终成了功名利禄的傀儡,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啊!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个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要想在这个不确定的世道中求生存,深谋远虑固然重要,修身养性也必不可少,但真正关键的还是内心的安宁与平淡,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种自然、豁达、开朗、真实的人生态度。

能力和经验是可以练出来的,但是人的胸怀、人的境界、人的格局和人的德行则是修出来的,也是别人不可替代的!我们每个人不单单只注重器物的革新,还要懂得时常关照自己的心灵。而这一切不可以向外界求得,是必须从自己的内心中寻找的,因此,我们不要放过身边每一个可能性,并且要好好利用我们的智慧和经验,潜心经营,我们就可能获得自我期许中的种种成就。

活在当下、顺应自然、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或许会是对我们每个现代人最好的告诫和关照……

4、语文写作指导:跟着《诗经》学作文

作者:潘世流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其内容分为“风、雅、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情、稼穑、狩猎、祭祀、颂德、控诉,无一不是以诗规劝,以诗颂功,以诗咏志,以诗抒情。它们诗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因此孔子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思想纯正的内容又借助着“赋、比、兴”的手法来表现,呈现出比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首诗歌就这样从内容到形式决定了如何取材和写法,犹如一个人要靠两只脚走路一样来得简单实在。《诗经》用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方式告诉我们:作文完全可以写得如此阳光动人。

素材是构成作文的第一要素。作文内容充实鲜活,全因为有了它。那我们去哪里猎取作文材料呢?让我们沿着历史逆流去看一看《诗经》如何取材?我们知道周朝已经设置有采诗官,他们巡游各地,负责采集各地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构成了《诗经》中“风”的全部内容,因为“风”反映现实深刻,贴近地气,真实揭示劳动人民各种生活和强烈愿望,所以成就了《诗经》最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闪耀出现实主义的光芒。

“为赋新词强说愁”用来形容我们学生作文比较贴切,之所以乱抒情抒假情,是因为心中没有情,心中没有情是因为没有体验感悟到情,要体验感悟到情,就必须到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真心细致入微观察生活,风土人情,花鸟虫鱼,无不入眼入心,哪怕同一样事物也可以引发不同的情思。比如同是“风”这个素材,《诗经》中就有不同的诗作:写女子遭受戏弄,深感懊恼,但仍不忘情的《终风》;写女儿对母亲的咏叹,自愧不能奉养她的《凯风》;除此之外,还有《谷风》《北风》《晨风》《匪风》等等。更值得效仿的是,《诗经》中一些艺术成就比较高的诗作,总是抓住事物与人之间最有关联的特点,进而有效地挖掘,《雎鸠》就是从成双出入,“关关”鸣叫的雎鸠写到渴望朝夕相伴的恋人;《硕鼠》就是借助不劳而获,偷吃他人劳动成果的老鼠来揭示剥削劳动人民血汗的统治阶级。

倘若写作内容来自生活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推及哪门艺术都得遵循的话?那么《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的创始就最值得我们后来的写作者去不懈地探究和传承。

“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手法,而《诗经》中的“赋”多为叙事又夹以说理,“直书其事”“体物写志”,铺陈开来描写客观事物,并写出作者的态度,如《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冒出地面来。)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回家啊说回家,时光流到年底啦。)

…………

没有拐弯抹角,直奔题意,戍卒生活的艰苦溢于言表,“薇”从“作”到“柔”到“刚”,又用排比写法写出归家之难耐和遥遥无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长出那嫩芽。)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回家啊说回家,心里也真愁闷啦。)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又老又硬了。)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回家啊说回家,时光又到十月啦。)

近些年有些高考满分作文起头或中间就是采用排比,浓墨重彩,势如破竹,读来荡气回肠,不得不说这得益于《诗经》真传。

《采薇》中间两节扣紧题意,写所见所思,让战争这个话题增添了不少的厚重感。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常说写文章所要的“猪肚”,做到大而丰厚。最后一节写得很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前我出发那时光,杨柳呀轻轻飘扬。)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今我呀回家乡,雪花儿纷纷飘扬。)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路儿远啊道儿长,渴难忍啊饥难当。)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里真悲伤,谁人知道我忧伤。)

这几句诗被谢灵运誉为《诗经》中最美的句子,对偶匀称,以依依的杨柳来喻离别的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冷寂。亦景亦情,既言儿女情长又喻战争残酷,写情状物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可想而知,《采薇》如果扩而写之,绝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借助想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比、兴手法灵活运用能更细致地描摹事物的本性。《诗经》中抒情作品居多,“比、兴”手法俯拾皆是,而且新鲜独创,读来沁人心脾。《淇奥》中形容“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个文彩的人儿,像角牙般的切磋过,像玉石般的琢磨过)。《硕鼠》中将“食我黍”“食我麦”的“硕鼠硕鼠”比做剥削阶级。而“兴”的手法则更为巧妙地出现在许多经典名篇开头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彼此关关唱,在那河中小洲上。——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善良的姑娘,哥想和她配成双。——兴)

——《雎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长得长长,露儿变成了霜。——起)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思念的人儿,她在水的那方。——兴)

——《蒹葭》

起和兴紧密相扣,达到情景交融。一些经典红歌和民歌歌词创作就是成功运用“兴”的写法,脍炙人口,传唱不衰。

“赋比兴”兼而用之在《诗经》里也不少,《氓》是最好的例子,这种成功综合运用多种手法的典范,对后来写作者影响不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确古往今来许多名家名篇都想借用《诗经》名句来佐证自己,就连亚圣孟子也引用不少,如他在《梁惠王上》写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借用《诗经》名句说明推恩足以保四海而称王。着实给文章添色不少。

优秀作品素材来源固然重要,手法美化同样不可或缺,有些正是作者借助高明的手法和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打造出一篇篇精美的佳作来,读来余音绕梁,爱不释手。

(附美文一篇,窃以为有些《诗经》遗风。)

信仰

蒋希

我知道一只猎豹。风抚摸着它带血的皮毛,它知道面前这只疯狂的野牛对已身受重伤的它意味着什么。它最后一次冲上去,野牛尖尖的牛角刺入它雪白的肚皮,顿时,耀眼的鲜血绘出了一幅令人震憾的图画,猎豹倒下去了,满足地闭上了双目——它没有辱没它高贵的血统。

我知道一头老牛。风亲吻着它瘦弱的身躯,它知道面前这块土地对已不能进食的它意味着什么。它最后一次使出全身的力气,霎时,田间上演了一场令人心碎的剧目,老牛倒下去了,欣慰地合上了双目——它没有辱没它神圣的职责。

我知道一只麻雀。风描绘着它瘦小的身体,它知道面前这只猎狗对已奄奄一息的它意味着什么。它最后一次冲上去,瘦小的身体送入猎狗的嘴里。登时,零散的落叶舞出催人泪下的场面,一窝幼小的麻雀发出丧母的衰号——它没有辱没它伟大的使命。

我知道一只凤凰。风吹拂着它的羽毛,它知道面前这片火海对它意味着什么。它最后一次扑向火海,华美的羽毛连同娇美的身躯在火海中燃烧。一刹那,艳美的霞光映射出感人的场景,凤凰在火中消失了——它没有辱没凤凰的威名。

我知道一种神圣。它可以支撑起整个生命,甚至整个世界。我知道猎豹的兄弟在旷野中衰号,我知道田间老牛坟冢的苍凉,我还知道丧母的小麻雀会慢慢长大,我更知道凤凰终于等到了涅槃的那一天。

我知道那就是信仰。

是信仰支撑猎豹和野牛拼到了最后一刻,是信仰支撑着老牛勤恳耕耘到了最后一刻,是信仰支撑麻雀不惜性命也要保护孩子到最后一息,是信仰支撑凤凰一次又一次奋不顾身地扑入火海,以铸就最后的辉煌。不要小看信仰,它可以让你不吝惜任何代价去冲破层层桎梏,它可以让你不吝惜仅有一次的生命去冲破一切阻碍,最终走向生命最美丽光华的顶端。

我知道一粒火种。风轻抚着它微弱的火焰,它知道自己来到人间的使命,崇高的信仰支撑着它燃到了生命的尽头,支撑着它化做了阳光一片……

我知道有一种人:风勾勒出他矮小的轮廓,他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崇高的信仰支撑着他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支撑着他笑看失败,潇洒生活!

二、知识积累及链接

1、六义

《诗经》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蒹葭》主旨解读

因为伊人

诗经 鹭鸶 伊人 作者 自己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