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桐木关与武夷山红茶的故事

时间:2023-03-13 11:27:03

武夷西南第一关

桐木关与武夷山红茶的故事

潼关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市区西南65公里处,是旧崇安闽赣边界自西向东的九个古关隘之首,也是唯一保留完整隧道封闭并重建有塔楼的关隘。这是举世闻名的“武夷山大裂谷”的最高山口,海拔1135米。长达数百公里的闽赣断裂带穿过这条隧道。这个关隘是以山里的许多桐树命名的。

桐木关周围的景色非常壮观。从北面望去,两侧山峦高耸入云,V字形笔直的闽赣断裂带大峡谷犹如一条天然护城河,直伸江西铅山县,景观壮美。南侧有海拔1776米的香炉峰。黄昏时分,紫烟袅袅;在东北方向,黄岗山海拔2158米,被称为华东屋脊和东南最高峰。登上黄岗山山顶,四处俯仰。山间细浪,云飘,日月摩肩。令人耳目一新,鼓舞人心。

明末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公元《读史方舆纪要》年写道:慕童关自古就有,而且有设防。“曾为防台而设,盖江(江西)、福建(福建)为防守之地。”赣闽古道贯穿其中,是古代交通和军事要塞。在武夷山九大雄伟关隘中,仅次于分水关。所以从古到今,这里战火连绵,不知道有多少先人的头颅和鲜血洒在这里。每当风过林尖,仍似千军万马过境,无数灵魂悲叹。

原来是一只茶凤凰。

潼关是武夷山九关之一,也是最早也是唯一一个闻名海外的。如果武夷岩茶(乌龙茶)是茶群中的青龙,那么正山红茶就是武夷山慕童山区历经磨难的茶叶中的彩凤。

描述:武夷山市星村镇慕童村有一个叫庙湾的自然村,在慕童关下。当代制茶大师张天福老师曾题词“正山人种发源地”。据江红茶的后代世代相传,村在明代盛产茶叶。明末,正值采茶季节,一支北方军队从慕童关进入福建,经过庙湾村时,被迫驻扎在茶馆里。这些疲惫不堪的丁丙人,连日来跋山涉水,简单地吃吃喝喝,然后就着衣服睡在铺着布的柔软的茶青上。官兵行军后,茶农发现,从各地山上采摘的茶青,由于压力和高温,变成了暗红色。茶农心痛,就把茶叶搓出来。因为不能在雨中晒干,我们就把附近容易点燃的涂了油脂的马尾松干柴,拿到火里烤。这样烟熏出来的茶叶是黑色的。虽然外形异常,但有甜丝丝的醇香,冲泡出来的茶汤鲜红,有类似桂圆干的焦香味。茶农把它作为二等茶,少量拿到当年已成为规模茶叶市场的星村茶叶市场试销。这种茶虽然有桂圆的香味,但在星村茶市并不被茶商认可。

有一次,一个在慕童传教的外国人回欧洲,想带几斤茶叶给亲戚朋友品尝,却发现家家户户都没有存货。当问及这位名叫姜的农民时,农民如实告诉他,只有这种乌烟瘴气的茶叶,他愿意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没想到第二年,传教士找人找到茶农,要了“小品种”茶叶,他愿意以高于原价的价格订购。这就是红茶的鼻祖和传人所称赞的“正山小红茶”。这种茶武夷山人不喜欢,中国人也不喜欢。不料欧洲人迷恋,黑乌鸦变成金凤凰。这种木红茶花

当时,进出慕童山的物流和游客大多朝江西入海口方向走。带着“正山小红茶”的传教士出桐木关,下大裂谷到铅山县入海口码头,沿新河回赣江,出韶关到广州,航行到欧洲。欧洲人第一次看到武夷山带来的琥珀色红汤、桂圆味的红茶,如获至宝,迅速引起轰动;我更向往“神秘的东方”中国和“物种宝库”武夷山。因此,他们直接称这种茶为“波海”或“武夷茶”。“武夷茶”从此成为欧洲人对红茶的称呼。

红茶,一种神秘的饮料,让有商业头脑的荷兰人抓住了第一个商机。1610年,黑茶被荷兰人出口到欧洲,拉开了武夷黑茶海上贸易的序幕。武夷红茶真正在英国出名是在1662年,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作为嫁妆带来的几箱武夷红茶。从此,喝红茶成为英国王室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凯瑟琳王后的推崇,喝红茶被引入贵族阶层,随后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开来。起源于英国,以茶为媒介的“下午茶”和“茶会”,也是贵族邀请宾客朋友品尝红茶的聚会,逐渐成为当今盛行于世界各地的一种社交时尚。

红茶的流行是某个历史阶段名副其实的“红颜祸水”和“血腥魔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世界的动荡。欧洲对武夷红茶的温柔偏爱迅速转变为狂热的追捧,进一步引发了世界贸易和政治局势的剧烈动荡。由于饮茶越来越流行,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人在茶叶贸易上的争端迅速升级,导致英荷两次海战。当英国最终赢得海战后,国际茶叶贸易被英国垄断。

茶叶贸易给大清帝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全世界80%的白银都聚集在中国。18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了“茶叶委员会”,以扭转这一巨大的贸易逆差。一方面从武夷山盗取茶籽并在印度种植加工制茶技术,另一方面在中国大量生产和倾销鸦片,用毒品换取茶叶。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除了赔钱割地,还被迫“与五国通商”。当年,福建占据了五个通商口岸中的两个,即厦门和福州。英国人想在福建开两港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方便地采购和运输以武夷茶为代表的福建茶叶,其中红茶是他们的重要目标。

来来去去,沧桑巨变。

武夷山鸦片战争前,茶叶主要用于出口,两条著名的“万里茶路”由此发源。一条是穿越武夷山通往俄罗斯的陆路茶道,称为“恰克图茶道”;二是“一口通商”时期主要通过水路运输到“广州十三行”的茶叶之路,称为“广州茶叶之路”。五口通商后,包括慕童红茶在内的武夷茶不再走上述的“茶路”,而是顺着建溪入闽江,出马尾河直接飘到南洋,销往欧美。这一时期,武夷山茶业进入历史高峰期,没有山可以种茶。据史料记载,1853年红茶出口量仅占出口总量的5.7%,1860年增至42%;到1880年,福州出口茶叶80.1万吨,其中红茶占64万吨。

武夷山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茶叶,给老崇安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福建清代北部有句谚语:“晋崇安,成,平,铁邵武,纸糊福州城,豆腐建宁府。”“金”和“银”意味着财富。五口通商后的茶叶生产和对外贸易造就了一大批武夷闽商。然而,物极必反。包括红茶在内的崇安茶产业的过度发展,也给武夷山带来了惨痛的生态灾难和战争的毒害,让百姓苦不堪言,生灵涂炭。

起源于桐木关的武夷红茶,在生产、流通和市场上都陷入了低谷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欧美,红茶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健康饮品,销量居各类饮品之首。经过百年的沉寂,武夷山的红茶也焕发了青春。武夷山(慕童)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古茶园陆续开垦,家家户户争购红茶,新产品屡出。潼关下的大峡谷,一年四季都弥漫着茶的清香。红茶,偶然发明并传播,因外国人着迷而被称为“魔鬼饮料”,在武夷山迎来了第二次通关和航行.

武夷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