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朱自清儿女佳句

时间:2023-03-16 15:01:10

1.读朱自清散文集儿女的女好词好句体会

好词:蓊蓊郁郁 袅娜

狼藉,奔丧,蹒跚,妥帖,晶莹,颓唐,踌躇,琐屑

头涔涔、泪潸潸

好句: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

4.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书名:温州的踪迹

好词:稀疏而长 丝缕微乱 纯净 柔软 平和 玲珑 掩映 妖娆 红艳欲滴 留恋 痕迹

月圆朦胧 妩媚 嫣润 情韵风怀 咫尺天涯

好句:“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歌声》: 好词:神迷心醉 霏霏 滑腻 甜软 倦怠 浮艳

默然

好句: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好词:清隽 六朝金粉 明漪 颇悦人目 柔腻 袅娜 宏阔 灯月交辉,笙歌彻夜 豁然开朗 热蓬蓬 渺渺茫茫 缠绵

好句: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那电灯 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 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好词 :蓦生 两次三番 张皇失措 侮蔑 赤子之心 一针见血,一刀两断

好段: 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

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2.朱自清 儿女儿女

朱自清《儿女》全文,节选自畅享经典子母版名著《朱自清散文精选》,希望能帮到你。

儿女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

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

当时确吃了一惊,仿佛梦醒一般;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又有甚么可说?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命定”是不用说了;从孩子们那一面说,他们该怎样长大,也正是可以忧虑的事。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

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有一回,读了有岛武郎《与幼小者》的译文,对了那种伟大的,沉挚的态度,我竟流下泪来了。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我的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

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

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

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

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

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

吃饭而外,他们的大事便是游戏。游戏时,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坚持不下,于是争执起来;或者大的欺负了小的,或者小的竟欺负了大的,被欺负的哭着嚷着,到我或妻的面前诉苦;我大抵仍旧要用老法子来判断的,但不理的时候也有。

最为难的,是争夺玩具的时候:这一个的与那一个的是同样的东西,却偏要那一个的;而那一个便偏不答应。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论如何,终于是非哭了不可的。

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

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是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

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阿九才两岁半的样子,我们住在杭州的学校里。不知怎地,这孩子特别爱哭,又特别怕生人。

一不见了母亲,或来了客,就哇哇地哭起来了。学校里住着许多人,我不能让他扰着他们,而客人也总是常有的;我懊恼极了,有一回,特地骗出了妻,关了门,将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

这件事,妻到现在说起来,还觉得有些不忍;她说我的手太辣了,到底还是两岁半的孩子!我近年常想着那时的光景,也觉黯然。阿菜在台州,那是更小了;才过了周岁,还不大会走路。

也是为了缠着母亲的缘故吧,我将她紧紧地按在墙角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因此生了好几天病。妻说,那时真寒心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

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

后来孩子是多起来了,磨折也磨折得久了,少年的锋棱渐渐地钝起来了;加以增长的年岁增长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够忍耐了——觉得从前真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如我给另一个朋友信里所说。但我的孩子们在幼小时,确比别人的特别不安静,我至今。

3.求朱自清《儿女》全文批注,谢谢

朱自清写父亲的散文《背影》早已广为传诵,他写自己子女的散文《儿女》也堪称名篇。

他写自己的儿女,以对儿女的态度为线索,情感历经害怕做父亲、讨厌做父亲、喜欢做父亲,最后到认真做父亲几个阶段。忏悔自己曾经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通过反省,激发出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决心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作者提出了至今看来也十分科学的教育理念。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成长,不要甩给别人。

其次要教导孩子怎样做人,这是至关重要的。再次,对子女前途理想的选择由子女自己去定,做父母的只给予指导和帮助就够了,而且尤其要培养孩子的胸襟和眼光。

只要是儿女爱好的、尽力去做的,平凡与光辉是无所谓的。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朱自清给我们再现了五个天真、活泼、甚至顽皮的小孩子的形象。文章主体写儿女大体上按照儿女讨人烦、惹人爱、使人怜三层次安排。

写讨人烦,选择了吃饭和游戏这两个儿童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突出开饭前后的骚动、哭闹;游戏时的争执、诉苦,把儿女的群像描绘得惟妙惟肖。接着写阿九、阿菜的讨人烦。

这是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手法。写惹人爱,具体写了阿九的笑、润儿的学说话和学走路以及阿菜的爱问。

润儿所占的篇幅最多。作者着意渲染他学话的吃力,不正确的发音,总逗人乐,他那胖胖的体态和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三岁孩子的笨拙、稚气、憨态跃然纸上。

大姐阿菜,主要突出她喜欢思考和探问的特点,极符合此时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写使人怜,主要写了阿九和转儿离开父母生活的寂寞。

写得简略,却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正是作者意识到了做父亲的责任,他才看到了儿女们玩劣的另一面:可爱。

唯其可爱,才愈加意识到了培养的责任。作者是在写孩子,表露的却是他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的如何教育子女的大问题。

这值得任何一个教育者及家长深思。 《儿女》通过刻画五个孩子的形象和性格,告诉人们: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

朱自清的散文,向来以语言平实、饱含深情、结构严谨著称。《儿女》看似娓娓道来的家常话,却极为真切、生动,具有感染力。

作者写儿女,都是从一些琐事、小事入手,琐事小事反而具有了典型性。试问天下的父亲,哪个没有经历过文章中儿女的那些情景?那些事情分明就发生在自家孩子的身上。

这些琐事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再现了一幕幕很强的戏剧性场面,充满着童真童趣,集中表现了孩子们特有的好动、顽皮等特点。 平常的语言中蕴涵着真挚的感情。

写送阿九和转儿的一段中,尽管追叙的是一些平常事,但那种伤感、愧疚的心情却流淌在字里行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子女深沉的依恋和爱。“转儿望望我,没说什么”,“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描尽了那个特定环境里儿童的心境。

“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受那寂寞来着。”这不经意的叙述,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吃饭的情景、游戏的情景,信手拈来,没有丝毫藻饰,却真切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平常家庭的生活情景:吵闹和可爱并存。对阿九和阿莱的“暴行”虽是简单的叙述,可是谁读了不会心有同感,随之又因此与作者一样感到深深的自责呢? 作者就是这样不刻意地雕刻生活细节,只摘取生活本身的影像,体现出强烈的感情浓度、生活纯度和表现力度。

读之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小孩子可爱、逗人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

作者只写了几件事,可是读者必然会由此展开关于自家孩子的联想,惊异地发现孩子们顽皮的背后处处是可爱的因子。那么我们做父亲的有什么理由不去施爱于他们呢? 如上文所述,本文虽然材料繁杂,但思路相当清晰严谨。

第一段是一个层次,后两段是一个层次,中间是一个层次。第一层次总领全文,第二层次写以前怎样做父亲,第三层次写今后怎样做父亲。

整篇文章就是倾诉一个不成材的父亲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心灵历程。这不也正是一般为人父者都经历的心灵历程吗? 作者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以妻子和朋友(叶圣陶等)对儿女的爱反衬自己教养的不得法。因而加深了抚摩旧创痕时的痛楚,“我”的愧疚感和责任感也就更加强烈。

《儿女》虽写儿女家事,却依然透露了时代的影子。作者对儿女的不理智的做法固然与自己年轻气盛有关。

而变动不居的时代和“只为家贫成聚散”的感慨,才是根本原因。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作者的心境是苦闷烦愁的,他哪有什么耐心忍受孩子们爱动爱闹的天性。

总之,《儿女》也是作者心境的反映。 《儿女》虽写自己儿女家事,却反映了万千家庭的影子。

正如丰子恺在其散文《儿女》中所说:“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儿女》是在告戒天下所有“不成材的父亲”“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

2007年7月4日 (原载《名作欣赏(中学阅读)》2007,10。

4.朱自清散文好词好句好段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背影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

5.朱自清 《儿女》的评注

夏日的清晨,朝露晶莹,坐在窗前的葡萄架下,展读朱自清的散文《儿女》,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童年在大家庭中的闹热场景,一幕幕迭现在眼前。读着读着,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少年儿童观察的细密,对日常生活体验的深切,对读者的坦诚倾诉;否则,何以把一位父亲的矛盾复杂的心态表现得如此地真切感人!

文章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雕饰。作者只是以庄肃的态度,稳静地述说自己在对待儿女问题上的心灵的历程:年轻时,没有任何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数年间,竟成了五个孩子的父亲。可是自己居然不会做父亲,仍然按照古老的传统,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儿女。岁近中年,回首往事,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日后应该好好做父亲,让他们知道怎样做人;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培养他们的胸襟与眼光。作者在倾诉心曲时,并不是平直的,而是经过精心的构思。文章的开头,乍看起来,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却是全文的基础,一切矛盾都因之而萌发。作者从多角度阐发自己的感受,每个角度又都从正反两个方面,互为印证;而每个层面上又跌荡多姿,复沓、加深、以至掘进到另一层面,充满着哲理的思辨。在谋篇过程中,注意前后铺垫。文章的中心部分,具体描述了多子女的吵闹,镇日不得安宁,甚至令为父者难以容忍;而孩子的可爱,又给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因着儿女的天真、稚气,联想到远在扬州的两个孩子,全家原应欢聚一堂的,因着家贫,分散东西。通过父母与子女的不得已的分离和彼此思念,反映出家境的贫困,恰恰与第二段开头的鲁迅先生笔下的《幸福的家庭》相呼应。随后以友人对待儿女的观点和态度,爱孩子的实例,映衬自己教养的不得法,因而加深了抚创痕时的痛楚,激发出对子女的责任感,寻求教子的贤明办法。文章至此点明主旨,转得自然,顺理成章。

刻划人物,原是小说的优势。而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也着力于勾勒人物。五个儿女,有分有合,有繁有简,有虚有实,详略得当。他先用概括而又具体的描述手法,综合描摹儿女们的群象。选择了进餐和游戏这两个儿童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环节,突出开饭前后的骚动、哭闹;游戏时的争执、诉苦,把众儿女的群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活托出一幅“千军万马”的场景。读者仿佛亲临其境,目睹孩子们在舞台上穿梭:饭桌上争座位、挑碗筷、抹眼泪、捧饭碗……这些带着很强的戏剧性的场面,组成一幕充满着童真童趣的活报剧。

作者对五个儿女的勾勒,主要透过他们的话语、行动、神态,表现出年龄和性格的特性和差异,使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又不是平分秋色,而是详简分明。润儿所占的篇幅最多。作者着意渲染他学话的吃力,不正确的发音,总逗人乐,他那胖胖的体态和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三岁孩子的笨拙、稚气、憨态跃然纸上。大姐阿菜,主要突出她喜欢思考、探索,化作一系列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问题,反映出七岁孩子的强烈的求知欲。但她又不是只一味提问题,当她和润儿一起游玩时,笑着、嚷着、喘着在床与床之间追逐的场景,又表现出童稚的本性。老大阿九,除了喜欢书的特点外,只写了远别父母时,背地里说的两句话,既带孩子气,似乎又略懂人情,描尽了那个特定环境里儿童的心境。转儿和阿毛都是很简略的,但却也抓住了自然年龄所赋予的情态,转儿那生硬的扬州话,特别尖的小嗓子,跟着大孩子嚷嚷;阿毛“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真可谓:“寥寥数笔,而神情毕肖。”

语言素朴、生动、口语化;但又是经过作者用心选择、提炼的口语,富有表现力,这是作品的又一艺术特色。如“蜗牛背了壳”、“要剥层皮呢!”都是平日生活中常用的短语,用来形容多子女带来的生活的重负,子女的拖累对父辈的压力,以及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是再形象不过了。文中转述了妻子的两句话,一是“手太辣了”;二是“真寒心呢!”都是在幼小的孩子无端挨打后发出的,话语虽简短,却真切地表现出母亲怜爱子女的心情。还有例如“心像钟摆似的来去”的句子,概括矛盾复杂、变化无常的情绪时,更显得既生动,又贴切。通篇很难发现华美、绮丽的词句,没有斧凿之痕,不见雕琢之迹。简洁的笔墨之间,具有一种自然美的魅力。

6.儿女 朱自清 阅读 急

1、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

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

这两处细节描写,描写在家看书写东西被打断好多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就是他对孩子细小的事情都很关心,孩子们遇到细小的事都来请求评判是非。

2、表现了朱自清的爱子情深的心理。这样照应孩子发展的人居然自觉惭愧,越发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是一种愧疚和责任感。

3、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以亲朋的话引出儿女幸福的烦恼,主体部分详写了这种烦恼,结尾则剖析这种烦恼现象,表达自己的爱子教子之心。

4、慈父。想教育好孩子,所以事无巨细,亲历亲为。

7.朱自清 《儿女》的评注

夏日的清晨,朝露晶莹,坐在窗前的葡萄架下,展读朱自清的散文《儿女》,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童年在大家庭中的闹热场景,一幕幕迭现在眼前。读着读着,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少年儿童观察的细密,对日常生活体验的深切,对读者的坦诚倾诉;否则,何以把一位父亲的矛盾复杂的心态表现得如此地真切感人! 文章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雕饰。

作者只是以庄肃的态度,稳静地述说自己在对待儿女问题上的心灵的历程:年轻时,没有任何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数年间,竟成了五个孩子的父亲。可是自己居然不会做父亲,仍然按照古老的传统,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儿女。

岁近中年,回首往事,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日后应该好好做父亲,让他们知道怎样做人;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培养他们的胸襟与眼光。作者在倾诉心曲时,并不是平直的,而是经过精心的构思。

文章的开头,乍看起来,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却是全文的基础,一切矛盾都因之而萌发。作者从多角度阐发自己的感受,每个角度又都从正反两个方面,互为印证;而每个层面上又跌荡多姿,复沓、加深、以至掘进到另一层面,充满着哲理的思辨。

在谋篇过程中,注意前后铺垫。文章的中心部分,具体描述了多子女的吵闹,镇日不得安宁,甚至令为父者难以容忍;而孩子的可爱,又给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

因着儿女的天真、稚气,联想到远在扬州的两个孩子,全家原应欢聚一堂的,因着家贫,分散东西。通过父母与子女的不得已的分离和彼此思念,反映出家境的贫困,恰恰与第二段开头的鲁迅先生笔下的《幸福的家庭》相呼应。

随后以友人对待儿女的观点和态度,爱孩子的实例,映衬自己教养的不得法,因而加深了抚创痕时的痛楚,激发出对子女的责任感,寻求教子的贤明办法。文章至此点明主旨,转得自然,顺理成章。

刻划人物,原是小说的优势。而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也着力于勾勒人物。

五个儿女,有分有合,有繁有简,有虚有实,详略得当。他先用概括而又具体的描述手法,综合描摹儿女们的群象。

选择了进餐和游戏这两个儿童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环节,突出开饭前后的骚动、哭闹;游戏时的争执、诉苦,把众儿女的群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活托出一幅“千军万马”的场景。读者仿佛亲临其境,目睹孩子们在舞台上穿梭:饭桌上争座位、挑碗筷、抹眼泪、捧饭碗……这些带着很强的戏剧性的场面,组成一幕充满着童真童趣的活报剧。

作者对五个儿女的勾勒,主要透过他们的话语、行动、神态,表现出年龄和性格的特性和差异,使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又不是平分秋色,而是详简分明。

润儿所占的篇幅最多。作者着意渲染他学话的吃力,不正确的发音,总逗人乐,他那胖胖的体态和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三岁孩子的笨拙、稚气、憨态跃然纸上。

大姐阿菜,主要突出她喜欢思考、探索,化作一系列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问题,反映出七岁孩子的强烈的求知欲。但她又不是只一味提问题,当她和润儿一起游玩时,笑着、嚷着、喘着在床与床之间追逐的场景,又表现出童稚的本性。

老大阿九,除了喜欢书的特点外,只写了远别父母时,背地里说的两句话,既带孩子气,似乎又略懂人情,描尽了那个特定环境里儿童的心境。转儿和阿毛都是很简略的,但却也抓住了自然年龄所赋予的情态,转儿那生硬的扬州话,特别尖的小嗓子,跟着大孩子嚷嚷;阿毛“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真可谓:“寥寥数笔,而神情毕肖。” 语言素朴、生动、口语化;但又是经过作者用心选择、提炼的口语,富有表现力,这是作品的又一艺术特色。

如“蜗牛背了壳”、“要剥层皮呢!”都是平日生活中常用的短语,用来形容多子女带来的生活的重负,子女的拖累对父辈的压力,以及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是再形象不过了。文中转述了妻子的两句话,一是“手太辣了”;二是“真寒心呢!”都是在幼小的孩子无端挨打后发出的,话语虽简短,却真切地表现出母亲怜爱子女的心情。

还有例如“心像钟摆似的来去”的句子,概括矛盾复杂、变化无常的情绪时,更显得既生动,又贴切。通篇很难发现华美、绮丽的词句,没有斧凿之痕,不见雕琢之迹。

简洁的笔墨之间,具有一种自然美的魅力。

儿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