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脑供血不足治疗(脑供血不足常用这8类药)

时间:2022-04-04 23:14:32

脑供血不足治疗(脑供血不足常用这8类药)

我们常说的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70%-80%主要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0%-30%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致死致残率高,复发率也高。高血压、低血压、心功能障碍等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脂、高血糖、高蛋白血症等常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而中老年人大多都存在这些问题。

当机体长期在这些因素诱导下,血管壁就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性改变,最终导致血管狭窄、堵塞,发生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甚至脑梗死、脑栓塞等,患者常感觉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一系列问题。

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会用到①溶栓剂促进血管再通,比如降纤酶、巴曲酶、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②抗血小板聚集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③自由基清除剂,如依达拉奉等;④钙离子拮抗剂,可保护脑组织和改善微循环,如尼莫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环扁桃酯等。

⑤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的血管扩张剂,如萘呋胺、尼麦角林、罂粟碱等;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的药物,如己酮可可碱、烟酸占替诺、维生素E烟酸酯等;⑦改善脑代谢,保护脑组织,促进神经修复再生的药,如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等,不仅可以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还可用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后的康复治疗。

⑧还有作用机制比较广泛的药物,如川芎嗪、丁苯酞、曲克芦丁、灯盏花素、长春胺、长春西汀、血塞通、七叶皂苷钠、葛根素等,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前庭器官作用较好的有倍他司汀和地芬尼多。今天我们来讲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为钙离子拮抗剂,可拮抗过量的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从而舒张血管,对脑血管的选择性较好,尤其是对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作用更明显,可持久抑制血管的收缩反应,而对心血管的选择性较差,因此对血压、心率的影响较小。

氟桂利嗪,可抑制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的钙超载,保护脑细胞,可透过血脑屏障,减轻脑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增加耳蜗内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的微循环,抑制眩晕和眼球震颤。另外通过阻断钙离子超载,防止阵发性去极化改变和细胞癫痫放电。

另外还能抑制红细胞缺氧和酸中毒后,摄钙过多发生的锯齿状改变,降低红细胞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改善缺血缺氧区红细胞瘀滞状态,从而改善微循环。另外除了脑血管,氟桂利嗪也能防治周围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引起的钙超载,保护周围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还具有镇静和抗组胺作用。

所以氟桂利嗪常用于治疗脑动脉缺血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同样适用于前庭刺激或脑缺血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血管性偏头痛的防治;周围血管疾病,如间歇性跛行、下肢静脉曲张、微循环障碍、足踝水肿等;辅助治疗癫痫。

脑动脉硬化、脑梗死恢复期,每日一次5-10mg,睡前服用;中枢性和外周性眩晕者、椎动脉供血不足者,每日10-30mg,2-8周为一疗程;特发性耳鸣者,每次10mg,每晚一次,10天为一疗程;预防偏头痛,每次5-10mg,每日2次;间歇性跛行,每日10-20mg。

该药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和疲惫感。女性患者长期服用,可出现抑郁状态。老年人多数用药3周后,可出现不自主运动、下颌运动障碍、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停药后可消失。有的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胃部烧灼感,胃纳亢进,进食量增加,体重增加。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口干,泌乳,肌肉酸痛等症状,但多为短暂性,停药可缓解。

脑血管疾病 血管 动脉 缺血性 微循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