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一看肠一断(白居易:人间要好诗)

时间:2022-04-05 16:19:32

一看肠一断(白居易:人间要好诗)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时值晚秋,天气初肃,晨曦微露。

京兆府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境内,坐落在终南灵秀之地的仙游寺,烟雾缭绕,晓钟悠长,“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声。”

寺中一禅房内,烛光摇曳,一青年男子伸腰抻臂,哈欠连天,两眼通红,显然是一夜未眠。

“终于完稿了,让这俩臭小子害苦了”那青年男子自言自语道。

嘭嘭……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接着闪进两名男子。

“乐天,写好了吗?”来人一边言语,一边走向书案。

“哈哈,我们果然没看错你,三天准时完稿。”

接着,其中一人拿起卷稿轻声吟读起来: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全诗120句,840言,飘逸如行云流水,哀艳似带露秋花,戛玉锵金,字字珠玑。太美了,一字舍不得删,全文呈现给读者欣赏。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你说杨贵妃得有多美呀,你能想象到她有多美,那她就有多美!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让男人的荷尔蒙瞬间爆表,脑海中立即呈现出一幅美人沐浴图…………(此处略去746个字,你可以自由之想象,我不可以描述以自由。)

这两句诗多读读,有爽神愈疾之疗效,可比xx肾宝好使多了,会让你重新找回男人的尊严与自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你拥有无上的权力,却救不得自己心爱的人!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秒杀一切海誓山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荒地老,而是我对你的思念没有尽头……

清人赵翼曾曰“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样一位不崇前贤的大评论家,唯将《长恨歌》断评为“千古绝作”。

其实《长恨歌》的问世,纯属偶然。

三天前,任职周至的白居易和王质夫、陈鸿三只单身狗,无所事事,同聚终南山仙游寺纵酒畅饮,妄议朝政,最后八卦起50年前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往事。

王质夫、陈鸿二人撺掇白居易写一个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说不定能火。经不起二人的轮番“吹捧”,酒酣胸胆的白居易立下军令状:三天后发文!

不承想《长恨歌》一经传唱,便秒登大唐微博热搜、娱乐周刊等平台头条,横扫时下各种热点,白居易一子成了项流网红,噪动长安。粉丝们惊呼,唐诗江湖再现霸主,李杜可以安息了,白居易将在唐诗坛独领风骚。

时年已35岁的大龄单身狗白居易,连民政局的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为什么还能写出这样跌宕多姿、缠绵悱恻、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难道他也是个老司机?

其实早在20年前,白居易就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在大唐诗坛崭露头角。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不息,催人奋进,做人就要像小草一样低调而顽强。传说此诗让当时的大诗人顾况险些惊掉下巴,连连嗟叹“道得个语,居即易亦。”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作为现象级诗歌,《长恨歌》的问世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长恨歌》的创作,对至情之人白居易来说,不过就是人生理想中一个小目标而已,离他的终极理想还早着呢。

说到白居易的终极理想,不得不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一“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宦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官大人,按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白居易,本该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少年郎,但生命之途却始终有诸多意外。

白居易出生时,距“安史之乱”平定已近10个年头了,但天下并没有因此太平。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后天大家联合打政府,烽火四起,兵戈不息!

可以说白居易是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身为地方官的父亲肩负保境安民之责,和家人是聚少离多。为躲避战乱,白居易一家是经常性分离习惯性搬家。

大约在白居易十一、二岁的时候,河南烽火再起,父亲白季庚只好将一家老小安置到相对安全的符离(今安徽宿州)乡下。可好景不长,符离也不安全了,白家不得不再次举家南迁避难越中苏杭一带。

白居易曾有一首《望月有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田园荒芜,骨肉流离,五地望月,共生乡愁,这是少年白居易饱经离难之苦的真实写照。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成功的摇篮。

颠沛流离中的少年白居易,早早读懂了人间冷暖、体会到了民之多艰,这为他以后成为一名“人民诗人”埋下了伏笔。“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是他兼济天下的终身追求。

白居易出生“世敦儒业”官宦之家,胸怀兼济天下之志,读书自然成了他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伟大的人物,从小必长有一颗伟大的脑袋,白居易也不例外。

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

就是白居易曾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能认识“之”与“无”二字,从不失误。读书非常勤奋,与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样,五、六岁的时候就懂声韵了。

因处战乱,白居易“未就师学”,父亲因工作太忙根本顾不了家。白居易的学习全凭母亲陈氏“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加上自身的努力和天赋,白居易的诗文水平突飞猛进。

在避难越中期间,16岁的白居易给我们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千古名句,在唐诗坛引起了不小轰动。

贞元六年(790),避难吴越求学的白居易返回符离。在符离,白居易除了学业上的进步,还收获了自己的初恋。

先说学业,在江南避难求学的七、八年间,白居易开阔了眼界,坚定了前进目标,已把读书当成一种人生自觉,每时每刻都不会放纵自己。多年后,他这样回忆这段苦逼生活: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二十年来,写诗练字,通宵达旦,顾不上睡觉。乃至口舌生疮,手肘都磨出了老茧,未老先衰,牙松头白,视力受损,眼前好像有无数只蚊子在飞舞。唉,这都是学习给累的……

无数事实证明,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如果有,那不过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淬炼而成。

同样在符离,白居易遇见了他儿时玩伴湘灵。湘灵,一个美丽的邻家女孩。8年前,11岁的白居易和7岁的湘灵成了朝夕不离的玩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再见湘灵,白居易记忆中的小丫头片子,恍惚中宛如嫦娥下凡,凌波微步,云袖轻摆,顾盼生姿,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白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一切都是最美的邂逅,一切都是最深的伤害!50年前的长恨恋曲再次奏响……

初恋总是美好的,结果总是没好的。

一个官三代,一个农村贫女,在极为看重门第的唐朝,这注定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事故。

但又如何,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对爱情的向往,“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偷来的爱情简称“偷情”让热恋中的他们更加亢奋……

公元800年,长安。

热恋中的白居易参加进士考试,仿佛是受到爱情雨露滋润,白居易犹如神助,在千人参考大军中,白居易以第四名一举登第,并傲娇地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

29岁的白居易第一次科考就考中进士,当然是值得庆幸的事。同时代的大咖韩愈复读了四次才考上,后来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又是留了好几级,彻底成了资深“复读机”。

说到韩愈,就多扯两句。韩愈比白居易大四岁,二人作为中唐文坛杠把子,双星辉映,同朝为官。

一位是新乐府运动的卓越代表,一位是古文运动的杰出领袖,如果二人携起手来强强联合,那将是唐人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

然而,他们之间交往并不多,大概是二人的研究方向不同吧,有诗为证: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正面理解,意思是说李杜高峰不可逾越,还是要将精力放在散文创作上,从面看轻元和诗体。

对此,白居易回应道:“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酒甜,才高笑小诗……”

还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元白之交,情比金坚。可偏偏元稹的死对头裴度,却是韩愈的大恩人,而元稹的铁哥们李绅(就是那个写下汗滴禾下土的李绅),却跟韩愈是冤家。

而白居易是超级路人缘,跟谁都是好朋友,呵呵,贵圈够乱的。

韩愈很不喜欢白居易的朋友圈,白居易夹在中间无辜躺枪,只能说这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吧。

白居易携新科进士之荣回到符离,一边向母亲大人报喜,一边再提和湘灵婚事。白居易心里盘算着:说不定母亲一高兴就答应了自己呢。

母亲先是为儿子考上进士高兴,然后脸一拉:以前你和湘灵不可能,现在你是进士了,她还是村姑,就更不可能了,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默默无语两行泪,在那个孝道压死人的年代,白居易徒呼奈何!

公元803年,白居易参加进士后选官考试,又是一举而中,被授予校书郎一职,这对白家、对白居易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多年苦读飘零,一朝安身立命,白居易取得长安户口,成为中央政府一名正式工作人员。“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人生理想也越来越近了。

既要到朝廷任职,当然要举家迁往长安,意味着他和湘离最后分别的时刻到了。

怀中揣着湘灵绣的绣花鞋,白居易在凛凛寒风中登上了帆船,望着送行人群中湘灵的倩影,他泪如泉涌。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情场失意,职场得意。

以校书郎入职的白居易,不仅结交到被后人称为元白和刘白的元稹和刘禹锡,在职场上更是连连升官,先后任周至县尉、集贤院校理、翰林学士并左拾遗。

在周至,白居易除了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名篇《长恨歌》外,还写下了反映民众疾苦的《观刈麦》: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粮食都让官府征缴殆尽,农家妇人只好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捡拾残穗。见此情景,白县尉道出了自身的惭愧。

白居易在周至任职不久后即被破格提拔到中央,先后任集贤院校理、翰林学士并左拾遗。

特别是左拾遗,别看官不大,只是正八品,但作为一名谏官,是皇帝身边近臣,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各种人事弊端,还可以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皇帝就是不服气在场面上也得憋着。

这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工作,天堂与地狱往往就在皇帝一念间,“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但工作性质又要求拾遗者“死谏”,否则就是不称职,这种工作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毕竟唐朝只有一个唐太宗。

有了话语权的白居易,他的人生终极理想“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终于进入实操了。

三年前(805),白居易还是校书郎的时候,亲眼目睹了“永贞革新”失败。

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骨干纷纷被外贬流放,史称“二王八司马”,这里面就有大家所熟知的刘禹锡、柳宗元。而为首的王叔文更是遭到了下诏赐死的悲惨结局。

尽管白居易只是个校书郎,但他不畏强权积极上书,支持改革。只是人微言轻,谁会听见一个小小校书郎的声音呢。

而今作为左拾遗,皇帝身边的谏官,白居易初心如磐。“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

唐宪宗脑子进水,居然诏命宦官统帅三军征讨藩镇。白居易当廷与宪宗争得面红耳赤,直言“陛下错了”,宪宗气得肝疼疼,最终不得不作出让步。

上书要求减免江淮旱区百姓租税;坚决请谏释放宫人;制考案发,上书谴责宰相李吉甫;节度使王锷进京跑官要官好事将成,结果被白居易“坏事”泡汤……

作为“人民诗人”,白居易同时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道民疾苦,为广大民众呐喊站台。

《卖炭翁》揭露宫市对人民掠夺罪行:

…………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轻肥》斥责宦官骄奢“食饱人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新丰折臂翁》诅咒残暴战争“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卖花》揭露贫富不均阶级对立“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

朝中宦官专政、牛李党争,险象环生。

白居易如此直言谏争,再加上这么多的讽喻诗砸下来,不但让权贵们色变切齿嫉恨。

就连宪宗皇帝也受不了,向中书舍人李绛抱怨道:白居易这小子给点阳光就灿烂,是朕提拔了他,他却屡屡让朕难堪,必须把他赶出翰林院。

天下是你老李家的,你想咋滴就咋滴。因嫌白居易太“聒噪”,814年白居易改官诏授左赞善大夫,属东宫属官,官大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下你白居易就不要瞎哔哔了吧。

呵呵,我老白是那种贪图富贵的人吗?接下来,你们就看看我的表演吧。

前面讲过,朝廷和藩镇之间、藩镇与藩镇之间的争斗断断续续,始终贯穿中晚唐历史,直到唐朝灭亡。

元和十年(815),朝廷主战派宰相武元衡上班途中,被藩镇派出的刺客暗杀,中丞御史裴度重伤。

光天化日之下,大唐宰相横尸街头,天下哗然。主战派宰相一死,正中主和派下怀,他们慑于藩镇的淫威,本来就不想打仗,对武元衡被刺案采取敷衍态度。

发生如此大案要案,你们不抓紧缉拿凶手,却聚在会议室开会开会再开会,研究研究再研究,抓还是不抓不抓还是抓……

我们的直肠哥白居易看不下去了:撸起袖子,奋笔疾书,上书中书省,强烈要求捕贼雪耻。

“老白呀,老白,人家把你安排到东宫就是让你不要乱讲话滴(唐律规定:东宫文官不得参谏朝政)你咋就不懂呢?”

“你学学人家贺知章,给太子当个老师有什么不好,可以活到80多岁呢,这不香吗?你干吗非要蹚这个浑水呀,呜,呜……”

哈哈,以上这段话是我替白居易老婆批评老白的,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哦,补充说一下,大龄青年白居易在老妈以死相逼下,终和“门当户对”的杨氏成婚,彼时白居易37岁。(唐朝的法定结婚年龄男16女13)

政敌们期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出现,他们现在也不开会也不研究了,露出獠牙雷霆出击,上书白居易逾规越职谏政,急欲置之死而后快。

见皇帝犹豫不决,又污蔑“其母看花坠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旧唐书•白居易本传》)

探花郎在这里辟谣一下,其一白居易母亲的确是坠井而死但没有看花(白居易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其二白居易的《赏花》及《新井》两诗在白母生前所作。

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白居易“使汝未死,心化成灰。”

816年,白居易因“越权奏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从皇帝身边近臣,忽然一下子被贬到千里之外。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好友元稹惊悉,“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替老朋友担心。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白居易有自己的人生信条,而逆境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居易乐天。白居易登庐山,结草堂;访陶潜故居,看山寺桃花,玩得可嗨了。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去冬来,刚刚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何不请他来品尝一下我新酿的美酒呢。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尽现诗家三昧,土语不俗,点铁成金。诗中意境更让人无限向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同样是在江州,一个秋的夜晚,江枫荻花瑟瑟,长空皓月幽幽。

一对天涯沦落人的邂逅,一曲《霓裳》的断肠泣诉,成就了白居易诗歌山脉的又一座高峰——《琵琶行》: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凡事经过多了,就成了行家。白居易雅好音乐人尽皆知,而这段他对音乐的描写足以证明他是真的专家,拍不死人的那种。

他用了一系列精彩比喻,逆天的想像,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完美地展现了音乐抑扬顿挫、柔顺丝滑之美。

曲高和寡,这些我们当然学不来,看看就好了。其实我们读《琵琶行》只需记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就好了,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

终有一天,你破产流落街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你那颗撩妹的心从未冷却。

恰巧,你遇上跟你一样潦倒的她,好了,这下你装逼的机会来了。

相似的不幸拉近了彼此距离,情到浓处,你故作深沉以45度角仰望星空,深情款款一字一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接着,你就张开猥琐的双臂,双眼微闭静候美女投怀送抱吧……最后《琵琶行》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探花沦落进行时。”完美收尾。

在地方为官,江州不是第一站,也不是最后一站。接着白居易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这是白居易第一次担任地方行政首长。

作为父母官,作为一人民诗人,白居易始终关注民众疾苦,积极为人民谋福利。“以天下心为心”、“以百姓欲为欲”。

在忠州,白居易因地制宜,大力倡导植树造林花卉果木,有《种桃杏》云“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白居易在江州、忠州两地呆了六年后重返长安,先后担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还曾担任过主考官。这首《紫薇花》是白居易任中书舍人时,在中书省值班“摸鱼”所作: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白居易目睹朝廷凶险,朋党倾轧,心灰意冷,乃请求外任。与其在朝廷内卷消耗,还不如到地方上为百姓做些实事。白居易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也是政绩满满,甘棠遗爱。

在杭州,筑钱塘湖堤,捍一汪碧水,对稳定农业生产旱涝保收起了决定性作用;复浚六井,解决城内居民生活用水。

在杭州,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也给我们留下诸多好诗,比如这首《钱塘湖春行》最惹人喜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古代文人骚客描写西湖美景诸多名篇之一,足以比肩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能在人间天堂苏杭任职一把手,感觉想必是极好的,他在晚年了美美地回忆自己的苏杭岁月:

《忆江南词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国家不幸诗家幸”,很不幸白居易生活在中唐乱世,但作为一个诗人,现实又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赋到沧桑句便工”让他成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一生留下了三千多首诗,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白居易诗歌最大特点是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言之有物,“老妪能解”非常接地气,这也与他一贯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脉相承。

白居易诗歌,中唐时期在国内算是紧俏商品。有文人得到白诗新作,“炫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即拿乐天新诗换取美酒佳肴。

豪门招聘歌伎,竞争激烈,有歌伎自我介绍:“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伎哉?”就是说,会不会演唱白居易长诗是衡量歌伎身价标准之一。

更奇葩的是,有一钻石级白粉,乃荆州文人名葛清,酷爱白诗,从脖颈往下,周身刺满白诗,“凡刻三十余处,首体无完肤”。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电台报刊等平台,但一点不影响白诗的传播,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与元九书》)

有一次白居易出差,一路上看到墙壁上到处题写着自己的诗,用凡尔赛体“抱怨”道:烦死了,到处乱贴小广告,怎么全写我的诗呀。

当然,如果你觉得白居易的诗光在国内火还不是真的火,那就火到国外去!

唐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展示的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对外开放力度极大,而日本就是和唐廷往来频繁的国家之一,当然除了政商往来,还包括文化交流。

史载日本(提壶)醍醐天皇云:“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五卷也!”日本使臣商旅来中国肩负一项重要使命,就是重金求购白居易诗稿,每得一篇需付百金,果然是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些重金求购的白居易诗稿,带回日本献给天皇,竟然可以换得一个五品官职。既然天皇这么喜欢,上行下效,日本全国掀起了一股学白诗的装逼风潮,且经久不衰,一直持续到现在。

君不见,去年日本捐赠我国抗疫物资还秀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而自豪,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功“入侵征服”日本而自豪!厉害了,我的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唐诗宋词呢?

前面提到豪门招聘歌伎一事,说到歌伎,那么就不得不说一下白居易和歌伎长期交往的“风流艳事”。

其实唐代倡伎,本意是指表演歌舞和吟唱诗词歌赋的女艺人,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风尘女子。

唐代有宫伎四万多人,还有专门的太乐署,相当于国家文工团,也有员工一万多人,属国家工作人员,有编制有工资福利好,其中一流艺伎也是艺术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而民间从业艺伎更是不计其数。

唐代是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都市生活丰富发达,文人士大夫狎伎冶游完全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普遍行为,就跟今天我们在大排档喝酒撸串一样平常。

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客观上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有学者认为“倡伎在古代文化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言并不为过。

上流社会蓄养家伎比比皆是,属基本配置。白居易作为朝廷大员家中蓄伎,既不违反唐律,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与白居易诗歌的“人民性”并不相悖。

白居易《小庭亦有月》:“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描写了家里开演唱会盛况。“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更是人尽皆知。

世人不能以新时代的眼光去质疑指责彼时的白居易,更不能进行道德绑架。

白居易从苏州刺史卸任回到中央,先后任秘书监、刑部侍郎等职,此时朝廷政治生态愈加恶化,本为家奴的宦官集团为把持朝政,屡屡杀皇帝害太子扶持傀儡。

835年,皇宫内更是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甘露之变”。唐文宗企图夺回皇帝失去的权力,向宦官仇士良集团发动反击,不幸遭到失败。

从此,这帮鸡飞蛋打身残志奸的家奴团伙,进一步控制了朝政,“迫胁天子,下视宰相,凌暴朝士如䓍芥”。

个人无法改变历史进程,穷则独善其身。白居易创造性提出了“中隐”思想,知足保和激流勇退,该躺平时就躺平。何谓中隐?通俗地讲就是带薪归隐,跟陶渊明的小隐“裸辞”相对。

进入晚年的白居易屏居洛阳,远离权力中心,担任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虚职”,72岁以刑部尚书光荣退休。

白居易人虽然退休了,但他心怀百姓以民为本的心却从未停歇。他广施家财自筹资金,开凿洛阳龙门八节滩疏通航道,实实在在又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工程竣工后,白居易更是在家里举办了一场特别酒局——七老会,以庆祝工程竣工通航。

特别有意思的是,已经74岁高龄的白居易竟然是七老中年龄最小的,这又让他特别傲娇:哈哈,当初我中进士“十七人中最年少”,现在我还是最小的,请叫我小白,欧耶!

白居易晚年信佛弥笃,和香山寺的高僧大德颇有交往,因此也自称香山居士。

846年,白居易在洛阳病逝,享年75岁。唐宣宗李忱以诗哀悼,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

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皇帝亲赋诗篇悼唁诗人,有唐一代仅此一例,而此诗也恰是对白居易多彩一生的高度赞誉。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遗篇巨著,光耀千秋。

伟哉,白公!

白居易 长恨歌 藩镇 周至 皇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