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荀子性恶论(走进荀子:从《荀学探微》看性恶论)

时间:2022-04-07 11:38:52

荀子性恶论(走进荀子:从《荀学探微》看性恶论)

说起荀子,绝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哦,荀子,那不是讲性恶论的嘛。诚然,荀子确实讲性恶,但是他的性恶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可能大多数人是不了解的,所以今天,我来讲这本《荀学探微》,就是想帮助大家能够走进荀子,对荀子多一些了解。

《荀学探微》唐端正著,主编 梁涛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强调人伪比天性更重要。荀子论性,认为人既有好利疾恶之性,亦有好义欲善之性。但好利疾恶不等于恶,人一味放纵好利疾恶之性,以至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才是恶。同理,好义欲善不等于善,只有学至全尽、知类明统、深思熟虑,实际上建构出礼仪法度来,才是善。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说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因为孟子不重视后天人为之伪。因此荀子言性,只是本始材朴,无所谓善恶。故与其说荀子是性恶论者,不如说是善伪论者。]

很多人都以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对立的,但作者通过比较孟荀两者间关于善恶的界定,认为荀子和孟子的观点实际上是互补的,相辅相成。

区别于孔孟中主宰之天,义理之天,荀子弘扬人道,宣扬天生人成的观念,明天人之分,天地运行更多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将人、天、地三才并立,从孔至孟而至荀是一个有理想化为现实的阶段。

荀子

荀子讲天生人成的思想,要先明于天人之分、性伪之分,他以天与性为本始材朴,以人与伪为文理隆盛,认为善是天与人、性与伪合的结果,这与孟子的性善论是有所关联而不是相互对立的,这与荀孟之间对善恶的定义不同有关。

孟子的性善,从四端指出人有欲善和可以为善的先天根据,正是要人知道人皆可以为善,而要勉力为善,人有好善的主观愿望和可以为善的主观能力。更多侧重于道德价值观,他认为人性有大体和小体,大体是我们生命价值中大的部分,如仁义礼智等,即孟子言说中的本心;小体则是生命价值中小的部分,如耳目鼻口之欲,无论大体还是小体,多是生命所追求实现的价值。如果为了小体而损害了大体,以小害大,失其本心,这便是恶。孟子的恶,是道德失范,价值观产生偏差,这个是后天造成,也可以由后天去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

孟子

荀子认为的善,是就正理平治而言,是就善在客观上、现实中的实现而言。所以他论证说,人徒有主观的善的愿望,不独不可称之为善,反足以证明人性是恶的。如依照这个逻辑,我并不认为荀子能推出人无善便是性恶这个观点来。而唐端正先生也在文中阐述荀子所说人性恶,不是认为人性就是恶的,人之性恶,只是荀子措辞失当。与其说荀子是个性恶论者,毋宁说他是一个善伪论者。《性恶篇》中讲述人生而有好利、疾恶、好声色之性,但却没有说这些性本身是恶的,这也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能同时有好义、欲善以及好礼义、辞让、忠信之性。

荀子谓性,只是就生之所以然的本始材朴而言,人的生之所以然的本始材朴不仅包含自然情欲也包含心智灵明,这和孟子大体小体并无二致。这些都是人的自然情欲,这些自然情欲都是无善无不善,无恶无不恶的,但对于这些自然情欲之性不加以节制,而任由其放纵导致了悖礼犯分才是荀子所说之恶。这也正是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没有说人没有制礼仪法度的性,人借着制礼仪法度的性专心为学而制礼仪法度,荀子很注重学,他认为善是可以通过人后天的学习获得即性与伪合,所以荀子的性论体系更侧重于知识。至于我之前讲作者认为荀孟之间观点有所补充的原因,即从孟荀两者中,寻得一个道德和知识的平衡。

荀子所谓大人,偏智性,所谓成人,偏德性,所谓大儒,则是仁智兼尽,德慧双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新回去阅读这些经典的文本,重新认识这些像孔孟荀这一类的大家,对我们成长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然,以上均为我基于作者而提出的看法,可能存在误解与偏激,也请谅解。

荀子 孟子 性恶 小体 为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