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中国十大禁书(中国禁书简史)

时间:2022-04-08 17:04:21

中国十大禁书(中国禁书简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远没有现在方便。

那个时候随处可见的是旧书摊和报刊亭,杂志、小说、漫画既是孩子快乐的源泉,也是大人的最爱。当时诸如武侠书籍和情感小说,都是不能上台面的,只有旧书摊能找到这种书籍。

特别是改革开放不久的那几年,老百姓对于文娱的需求很旺盛,但是那个时候文娱事物少,很多小说正规出版社不让发行,于是便有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其中涉及暴力和黄色的书籍,就成了中国书刊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民间小报

最开始在街头巷尾兴起的,是民间自编的小报。这类小报是人们上厕所时,可以蹲下来看,看完当成手纸的工具。

这种小报体量小,内容都是传奇故事和桃色新闻,印刷简单,成本不到4分钱,售价在一角钱,利润超过50%。如果印出100万份,一夜就能成为万元户。

当时小报的批发和零售,在全国遍地开花,市场火爆。随着“万元户”的名声越来越响,更多的人挤进这个行业,大家争奇斗艳,各出招数。

等到小报变成一片红海时,读者也看腻了,于是,市场上出现一种小册子。这种册子又称为“白皮书”,可以说是一种民间杂志,但是内容依然跟小报相同,只不过是做成书的形式,让人觉得逼格高了。

原来的报贩,摇身一变变成书商,一夜之间造就几十万的财富神话。因为这些读物都是非法出版,印刷非常粗糙。

时间一久,工商和公安部门就盯上了这群非法书商。书商们怕承担过高的风险,又把目光投向了地方的文学杂志。

通俗文学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一阵文学热潮,各地成立了无数的文学社。

那些不入流的书商,搭上了出版社,白皮书变身成为铜板彩印,警察、枪战、女郎都出现在了封面上。

有了正规编辑的加入,内容跟之前的粗制滥造自然不同。不过这些内容不是正经的文学,而是加入了色情、暴力等题材元素,抓住读者眼球,成了书刊市场最闪亮的星。

而且,这种书刊进入正规的销售渠道,就从地摊卖到了书店。书商们赚得盆满钵满,而且洗白了自己的身份。杂志社也赚到一点钱,大家皆大欢喜。

不过,封面披着文学的外衣,内里确实低俗的内容,也容易出问题。于是,杂志社想出了一个名词——通俗文学,意思是色情无罪、暴力有理。

这股“通俗文学”的热潮,持续了十来年,各地的出版社都打着通俗文学的旗号,准备走向世界。

通俗文学的热潮之后,书商们又盯上了另一块蛋糕,就是港台的武侠小说。

1981年,广州的《南风》文学报,刊登了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引发了一阵武侠热潮。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同志接见了金庸,金庸的书在大陆解禁,取得极大成功。

当时要引进港台的武侠小说,正规程序需要等一段时间。书商们为了赚钱,就搞盗版,印出来就能卖钱。有的书商靠卖盗版书,一个月时间赚了几辆小汽车的钱,非常疯狂。

不仅是国内文学,海外的翻译小说也引发了热潮,特别是那些书名涉及色情和暴力的,像《恶女》、《暴虐》、《浴娘》等等,都是当时的抢手货。

1988年,一位大学的法律研究生,翻译了一本国外性犯罪的著作,叫《性犯罪研究》,投稿给很多出版社,但是出版社觉得这种学术著作太枯燥,没有人愿意出版。

一位武汉书商得知此事,联系到这位大学生,一万块买下了翻译稿,然后把书名改成《性犯罪》。上市半个月时间,印了整整十万册,书商挣了20万。

倒卖书号

书报销售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以新华书店为基础的官方渠道。这种渠道只有大出版社和正规的刊物能够进去,所以,很多民间文学就没办法进入。

另一种渠道就是民间书店,这种渠道在当时全国各地发展迅猛,北京的金台路、广州的东园路都是当时著名的民间书刊集散地。

书商往来于各个渠道,根据书店和报刊亭的数据,获取信息,摸清受欢迎的书目,调整书的种类和数量,形成一条闭环。

在民间书店的书,分为两类,一种是黑书,就是没有正规出版途径的书;另一种是白书,是有正规出版途径的书。

但即便是正规出版途径的书,也不见得就是干净的。书商跟出版社合作,常见的就是卖书号,一本书想上市,必须要有书号才行。

买书号是违法行为,但由于当时的管理十分松散,出版社只认钱,只要给钱就可以办。书商们不差钱,借机买书号,将那些涉及色情和暴力的书籍出版。

1994年,福建、江苏和湖北等地,出现了一种叫《热门话题》的杂志,内容是前中央领导人的所谓“新闻”,还在很多敏感的政治事件下妄下论断。

这本书最后传到了中南海,一位主要领导人亲自督办,发现书号层层倒卖,用了四个月才破案。

之后,国家对于非法印刷的厂家进行严查,但是黑书市场依然存在,毕竟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

现在,在某些电商平台,读者依然会买到盗版书籍。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禁止盗版真不是件容易事。

书商 小报 都是 正规 出版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