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编织天地(十指轻绕竹尖 巧手织出天地)

时间:2022-04-20 09:34:03

编织天地(十指轻绕竹尖 巧手织出天地)

非遗项目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蓝奕双在制作道具。 袁群华 摄

篾条上下翻飞、纵横交错,随着蓝奕双的十指摆弄,或拉或穿,一个细密均匀、精巧牢固的竹编“仔狮”框架便诞生了。

今年66岁的蓝奕双是大埔县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大埔县民间手工艺人上京展演的第一人。由她双手制作的鲤鱼灯、仔狮等舞蹈道具,因工艺精美、栩栩如生而闻名乡里。

8岁起学习编织技艺,如今蓝奕双从事这一行当近60年。巧手织出天地,是外人对她的评价,在她布满伤痕、黝黑粗糙的双手中,总能做出变废为宝、让人耳目一新的物件。

如今年事已高的蓝奕双仍在坚守这一老行当。砍竹、编织、培训学徒……她乐此不疲,不愿手艺成为绝活儿,最大心愿是希望有更多人来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将其不断传承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通讯员 刘招迎 罗文燕

8岁学艺

从事编织近60年 巧手织出飞禽走兽

墙上挂着仔狮灯的竹骨架,过道上叠着花花绿绿的纸张,地上放着各式各样的制作工具……年关将近,走进手艺人蓝奕双在大埔小学对面的家中,顿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说起蓝奕双,在大埔小有名气。她是大埔县民间手工艺人上京展演的第一人。1997年春节,她与兄长蓝奕访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天南地北喜迎春”文艺联欢会,在《戏说牛年》的节目中仅用12分32秒、用竹篾编织出一个直径约1.5米活灵活现的牛头,让人叹为观止。

经她之手做成的竹编鲤鱼灯、仔狮、花环龙等造型生动,在大埔深受不少人的喜爱。据了解,蓝奕双从小在大埔长大,祖辈都以从事竹编谋生,到她已是第五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8岁起跟随母亲学习工艺品编织技艺,年仅10岁就能独立完成工艺较为复杂的小花灯和十二生肖的制作,因工艺精美、栩栩如生而闻名乡里。

由于民间舞蹈道具的编织工艺需要深厚的功底和醇熟的手艺,像鲤鱼灯、仔狮、花环龙、十二生肖等造型的舞蹈道具制作工序更是复杂,如今在大埔乃至梅州民间少有人熟稔。因此这项极为考验手艺人技艺的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成为了梅州市级非遗项目,蓝奕双也凭借精湛的手艺被评为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66岁的蓝奕双,从事这一行当近60年。在她的回忆中,对编织工艺的喜爱,还要从其幼时的一件小事说起。

那一年,蓝奕双到街上玩,一边走路双手还一边用绳子编织起了一朵水仙花。路过的行人觉得水仙花编得精致,想让蓝奕双卖给他,但她拒绝了。只觉得太阳太晒,想让行人随身戴着的斗笠跟她换,行人欣然应允。这让她大为诧异,没想到随手编织的小物件能让他人如此喜爱,这件事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从此对编织工艺有了浓厚的兴趣。

源于热爱,从小到现在,蓝奕双的手没有闲过,一坐下来总能利用身边的材料编织点小物件。在她家里,随处能看到她平时闲暇时做的小道具,有废纸做成的置物盒、毛线和肥皂做成的小果篮以及玩偶小人等。

蓝奕双的丈夫吴志坚对她的手艺极为佩服。“记得刚认识的时候,她曾用毛线编织成玫瑰花送给我。”吴志坚说,经过她的双手,变废为宝是常事。

“能织飞禽走兽,手艺奇巧一流。”这是见过蓝奕双手艺的人对她的评价。

醉心编织

一坐10个小时 双手满是伤痕

手艺虽美,背后也付出了辛苦的代价。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蓝奕双的双手伤痕遍布、黝黑粗糙。长年累月的编织在她手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由于经常按压竹篾,现在从她的手指中难以看清指纹了。

编织工艺的复杂、耗时,在制作仔狮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制作一个道具仔狮,需要经过选竹、制条、打孔、打磨、熬浆、做腔、上色7个主要步骤。框架好了,外形的塑造也很讲究,包括狮头的表情、头顶的绣花、狮身的花纹都需要细致地打磨。”蓝奕双说,这样一个“仔狮灯”,新手制作需要数月,对她来说也要半个月时间。

在蓝奕双家中,她向记者演示了正确舞动仔狮的姿势。通过操纵暗藏在仔狮身上的渔线,运用放、晃、提、抽线等技巧,使仔狮表现出抛、晃、拉、接、翻、滚球等形态。舞动的仔狮摇头晃脑地抱球戏耍,时而又含球飞舞、抱球蹦跳、甩球追逐,活泼有趣。

做到灵动自如,唯妙唯肖,对于竹质编织原材料的选取也极为关键。一年中的8—9月份,蓝奕双会到离县城约10公里的双髻山选取竹材。

“太嫩的竹子脆,太老的竹子又不够韧性,最好的主材是生长了5年左右的毛竹。所以我经常自己上山挑竹、砍竹,8—9月也是最合适的时间,雨水少,能防止竹子生虫,更能长久保存。”蓝奕双说,毛竹编织是细致活,制作过程中不能用手套,所以不留神毛刺就会扎进肉里,还要用针挑出。

“保证制作出来的道具精致,非手工不可,这是机器代替不了的。”蓝奕双说。除了竹编,舞蹈道具制作编织的复杂工序让她学会了多项技艺,剪纸、刺绣等均得心应手。为了做出来的鲤鱼灯更加活灵活现,她还曾到公园里观看锦鲤,琢磨鱼的姿态。

对于制作手艺的痴迷和执着,蓝奕双的家人深有体会。“为了做一个道具,她一天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吃饭都顾不上。”吴志坚说,尤其是在过年春节期间是最忙的时候,喜庆的节日需要鲤鱼灯、花灯等道具的人多,经常年三十晚上还做,他也少不了帮忙。

时光荏苒,出自蓝奕双之手的舞蹈道具不计其数,在她家楼上的房间里仍然保存着工艺奇特、造型生动的花灯、鲤鱼灯、花环龙等。

坚守热爱

希望能更多人关注 不愿技艺成为绝活儿

民间舞蹈的盛行,曾经带旺了道具编织工艺。在大埔县的茶阳、青溪、湖寮、百侯等乡镇,分别有各类型的狮、龙、灯饰以及花鸟鱼虫的制作技艺。

蓝奕双告诉记者,竹质舞蹈道具编织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了顶峰。“那时候每天都有100多个学徒自愿上门来找我学习,当时在农村来说,这一门技艺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靠着这个技艺很多人能够维系家庭开支。”蓝奕双说。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谋生的手段多了,这项复杂、耗时、辛苦的技艺受到年轻人的冷落,面临着失传的窘境。“这项技艺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不大,传统技艺无人传承,面临消失。”这是蓝奕双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希望能有人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有些人会觉得学会徒弟饿了师傅。”蓝奕双不这样认为。1985年起,她开始精心培养儿女们学习民间舞蹈道具的编织制作。1986年面向社会带徒授艺,2018年后,她还在大埔县文化馆开展了“民间舞蹈道具编织工艺”非遗项目公益培训班,多年来培养了学员数百人。

看似学的人不少,但蓝奕双也免不了担忧。“很多人对这项技艺有兴趣,这是好事,但是学的多、精通的少,坚持下去是难事。”

几十年如一日,蓝奕双保持着对技艺的热爱。即使多年落下眼疾、视线模糊了,她每天还会坚持编织。“我现在闭着眼睛,也知道怎么制作好。”蓝奕双在回答记者问题时也未闲着,双手忙碌而有序地编织着。

在蓝奕双看来,这项技艺从来不是赚钱的工具,这也是她多年热爱的原因。看到小孩子来学时,蓝奕双就特别开心,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儿时的模样,教得也格外认真。

让蓝奕双欣慰的是,编织的舞蹈道具精致而稀有,近年来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有华侨通过汉剧团演出了解到了鲤鱼灯,让灯的海外订单多了起来,不少音乐舞蹈高校也会找到蓝奕双订做道具……“大埔县只有我和我的徒弟在做,市场供不应求,我都快忙不过来了。”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蓝奕双编织的速度、效率大不如前,但她仍在为这项技艺奔波忙碌,上山砍竹、回家编织、培训指导学徒……她觉得生活很充实,乐此不疲。

她不愿看到这项技艺成为绝活儿。

编织 技艺 道具 大埔县 民间舞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