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致敬青春(致敬最美的青春)

时间:2022-05-03 23:19:22

致敬青春(致敬最美的青春)

作者:王永利

近日,以西南联大“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为题材的纪录电影《九零后》在全国院线上映。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长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和视角,带领观众通过大银幕重返西南联大,回忆了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以“青春”为切入点,艺术呈现联大学子的青春记忆

1937年,日军侵华,南开、清华、北大三校南迁,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一时学者云集,人才辈出。虽然这所大学仅存续了八年,却为中国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与佳话。

在简陋的茅草房里上课,在拥挤床铺上忍受臭虫噬咬的瘙痒,在日本飞机轰炸下“跑警报”,在松林里、土坝上一起辩论……“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群体与国家民族患难与共的缩影。有闻一多、陈寅恪、吴大猷等大师们的精心指点,朱光亚、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汪曾祺、许渊冲等学子们的勤勉努力,师生们虽时刻面临枪林弹雨的威胁,但在思想和行动上毫不停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西南联大,改变了学子们一生。他们从西南联大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中国,回到百废待兴的故乡。新中国成立,留学美国的朱光亚发出给留学青年的公开信,号召大家报效祖国。从1949年8月到1956年10月2290位海外留学生从世界各地回归祖国。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群优秀的学子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力量和精神坐标。

还原历史细节,立体描摹知识分子风骨

《九零后》以个体生命的角度进行叙事,拉近了观众的心理距离,实现了心灵上的情感共振。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影片刻画了一群令人高山仰止又朴实可爱的教师形象。吴大猷在教室的角落放着买菜的篮子;陈寅恪上课时滔滔不绝地旁征博引;周培源一早起来给马洗澡;傅斯年、朱自清和费孝通和学生们一起跑警报;罗庸讲杜诗时的抬目远眺:“你们看,窗外就是长安,就是终南山!”闻一多登台振臂讲演:“威胁和平的枪声,就在我们头顶!发动内战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绝不能容忍这样的暴行,我们要把反内战的工作坚决进行下去!勇敢的人,不要怕!”1946年7月15日,最后一次讲演后,闻一多被特务枪杀于昆明街头……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不仅是联大的校歌,也是联大学子的人生坐标,影片还彰显了联大学子的精神底色。两弹一星功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能够为抗战出力,能够为建设出力,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力,能够为富国强军出力。”

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首位亚洲获得者许渊冲,身居陋室,笔耕不辍。镜头中的他率真可爱,当提到同学巫宁坤的时候,他也会调皮地说,“他法文不行,70多分,我99呀!”问他佩服谁,他会说“杨振宁啊,英文比我还高一分呐!”活脱脱单纯可爱的模样!电影中,16位从西南联大走来的“90后”,其天赋异禀和天道酬勤都在静水流深中得以展现。

追求多元美学,以诗意的视听打造文艺精品

《九零后》从个体命运观照宏大主题,将繁杂的题材和内容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始终觉得,把个体生命故事讲好了,一段历史才显得丰满和立体,它的传播才有价值,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美感,这个美不是视觉上的美丽,里面有伤痛、有惋惜,有时候甚至有愤怒,呈现的是一种多元的美感。”导演、制片人徐蓓说。

影片采取了国际视角,将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给人一种极强的代入感。国际通行的叙事手法不仅吸引了国内观众,也让全球观众产生了浓厚兴趣。影片的构图、画面考究,云南多彩的梯田,江西九江庐山的云雾,扬州彩衣巷的烟火……天地亘古辽远,其间或硝烟烽火或和平宁静,构成一种跨时光的对话。台湾著名音乐人范宗沛将《松花江上》的旋律做了不同乐器的变奏呈现,为该片赋予了或舒缓悠扬或哀婉动人的氛围。再配以精良的制作、唯美的视听表达,诗意又温情的氛围贯穿始终。

以史为镜,可以明志。《九零后》实现了跨越年代的灵魂与当代青年的精神碰撞,铸就起国家的“魂”、民族的“魂”与时代的“魂”。这是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青春赞歌,是知识分子铮铮铁骨的传记,是民族精神的丰碑,表达了个体价值与国家命运之间共鸣,激励着当今青年一代顽强拼搏、不断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联大 中国 出力 跑警报 学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