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左传简介(今天,我们为何读《左传》?)

时间:2022-05-05 18:18:54

左传简介(今天,我们为何读《左传》?)

今日痛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著名的唱段。杨子荣来到土匪窝,获得座山雕的信任,荣升老九,土匪参谋长下令拿酒庆贺,杨子荣袍子一撩,眉角一挑,就来了这么一场唱段。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是写春秋呢?

春秋,字面解释是季节,中国人给这两个季节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意愿。引申的含义则是历史,写春秋,即是写历史。

穿林海,跨雪原,智取威虎山,为党、为人民立奇功,正是杨子荣甘洒热血谱写历史。

于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写春秋即是写历史?

春秋是古代史书的通名

这里的古代,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据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推论,夏、商、周三代,官方的史书都叫作《春秋》——当然,也有些诸侯国的史书另有其名。比如在周朝,晋国的史书为《乘》,楚国的史书为《梼杌》,但是笼统地称为《春秋》,是不至于错的。

由于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夏、商、周三代各国的"春秋",基本上都失传了。流传于世的,唯有周朝鲁国的《春秋》。

而这本《春秋》也不完整,仅仅是记载了自鲁隐公至鲁哀公年间发生的事情,历经十二代君主,时间跨度约为二百四十年。

后人所说的"春秋时期",即因此而得名。

孔子是《春秋》的修订者

后人看到的《春秋》,并不是原版,而是孔子修订过的。

关于孔子修订《春秋》这件事的真实性,史上争论颇多。正方反方的论述,皆有可取之处,在此不作讨论。

姑且站在正方的立场上来理解这件事——

首先,《春秋》经手的史官众多,文风不一。孔子作为鲁国的文化达人,对《春秋》进行修订,使之一气贯通,不足为奇。

其次,孔子曾以《春秋》为教材,讲授他的政治哲学。在授课过程中,他可能觉得原始的记载并不完全符合他的政治理念,于是加以修正。

既然有至圣先师加持,《春秋》便不是一本简单的史书,而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它被列入五经之中,供奉在太学和国子监里,成为后世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必读书目。

孔子本人对《春秋》极其重视,甚至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思是,只要《春秋》传世,我便得偿所愿。理解我也罢,不理解我也罢,都无所谓了!大有将一生学说都寄托于《春秋》之意。

《春秋》是有态度的历史

没有所谓客观的历史。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值春秋乱世,礼崩乐坏,战乱频仍。他强烈地希望改造社会,恢复秩序,并由此而建立了一整套理论体系。

修订《春秋》,便是将自己的政治立场移植于历史事件中,借事说理,惩恶扬善。

由此而形成的"春秋笔法",即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判断。

貌似客观的陈述,其实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然而,一万六千多字的《春秋》,竟然记载了约二百四十年的历史。平均算来,每年不到七十个字,可谓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之说,由此产生。

以如此之少的文字,承载如此之重的道理,对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事实上,如果没有专人传授,读者基本上不可能明白《春秋》究竟说了些啥。

于是,为了诠释《春秋》这本难懂的"经",又出现了所谓的"传",也就是《春秋》的解读本。其中流传于世的有三本:《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春秋》权威解读版

《左传》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晚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关于这件事,后世史学界众说纷纭。

不可否认的是,二十余万字的《左传》,史料翔实,文字优美,逻辑通顺,立场鲜明,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也有政治价值。

后人学习《春秋》,首选《左传》。

书页插图《烛之武退秦师》

据《三国志》注引《江表传》:"(关)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连一介武夫都爱读《左传》,可见《左传》在汉朝有多流行。

相比之下,成书于西汉的《公羊传》《穀梁传》,当然也有其价值,但是缺少《左传》的鲜活和厚重。

东汉儒学大师郑玄总结:"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谷梁善于经。"先秦儒家,强调以礼治天下,礼即各种规范的总和。在《左传》中,随处可以看到"礼也"或者"非礼也"的评论。合不合"礼",是《左传》评判历史最重要的标准。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皇权,儒家便逐渐蜕变为专制统治的官方学说。"礼"的精神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皇权的极度维护和对思想的严格控制。如谭嗣同所言:"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内法而外儒,既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色,也是自秦以后中国传统儒学的嬗变与宿命。在这种大环境下对《春秋》进行解读的《公羊传》和《穀梁传》,自然与《左传》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在后世某些学者看来,《左传》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甚至是有问题的。朱熹便曾经说过:"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言下之意,《左传》不讲皇权政治!

书页插图《重耳返国》

然而,正因为《左传》不讲皇权政治,少了许多迎合统治者的虚与委蛇,它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儒家最初的思想和本来面目,称之为"儒家的初心",也未尝不可。

《左传》也在不断被解释

左丘明解读《春秋》自成一家;后人研读《左传》又读出许多心得。千百年来,注解《左传》的专著层出不穷,汗牛充栋。

西晋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唐朝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清朝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现代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日本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等,为世人阅读《左传》提供了很好的指引与帮助。

一千位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注解多了,很难区分这些作品究竟是"我注左传",还是"左传注我",抑或兼而有之。

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阅读即浇灌。《春秋》的原义和《左传》的思想,在注解与碰撞中,被延续与深化了。一粒精神的种子,历经千百年来的培育,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它甚至成为中国人精神气质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就算是外族入侵、大神震怒、基因重组,也不能将它化为无形。

即便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人们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孔子被戴上"头号大混蛋"的帽子,连塑像都被拉出来游街批斗。可是您看,样板戏开演了,革命演员一开腔,还是"甘洒热血写春秋".一不留神,又回到孔子那里去了。

《这样读〈左传〉》

河南文艺出版社

龙镇 著

著者简介:

龙镇,男,1975年生,湖南醴陵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现居广州。爱历史,爱八卦,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记录中寻找内在的逻辑关系,还原历史真相。出版有《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6卷,读客公司出版,再版更名为《春秋战国真有趣》)。

左传 春秋 孔子 儒家 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