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粤剧脸谱(湛江木偶戏入选国家非遗扩展名录!)

时间:2022-05-28 11:14:19

粤剧脸谱(湛江木偶戏入选国家非遗扩展名录!)

伴随着响亮的锣鼓乐声和抑扬顿挫的戏剧唱腔,木偶艺人灵活操纵着手中的木偶,推、拉、提、拨、抖中,木偶或掩面,或奔跑,栩栩如生。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在扩展项目名录的传统戏曲项目中,“木偶戏(湛江木偶戏)”名列其中。

南都记者从广东省湛江市文化馆等部门了解到,湛江木偶戏是当地传统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民间戏曲节目,其依托于广东戏曲,用粤语、吴川话、厓话、黎话等方言演绎。

表演形式融合方言、戏曲,已有400多年历史

湛江木偶戏,又称木头戏、鬼仔戏、鬼儿戏。据广东省文化馆的相关资料记载,湛江木偶戏是粤西地区木偶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流传于湛江市全境,其中以赤坎、吴川、遂溪、廉江等地最为广泛。

南都记者了解到,这项民间文化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传入之初,道具仅是指头木偶,单人即可操纵表演。到清代中期,木偶艺人为了表演长剧的需要,创造出杖头木偶的形式,表演形式也由一人增至几人。

据《广东戏曲简史》记载,广东在元代就有木偶戏的演出活动。古代粤西民风朴野,人们逢年过节或地方节庆活动,习惯祭神驱鬼,以求五谷丰登,出入平安。于是种种酬神,驱邪的民间艺术应运而生,木偶便成为敬神娱人的工具,木偶戏自然成为民俗艺术的代表。

作为一项民间传统艺术,湛江木偶戏融聚表演、戏剧、雕刻为一体,颇具地方民俗特征。戏曲唱腔多样是其一大特点,涵盖了粤剧、粤西白戏、黎戏、鬼仔戏和厓歌等多个戏种。依托于广东戏曲,湛江木偶戏在表演时,根据地域和戏种使用粤语、吴川话、厓话、与雷州话相似的黎话等方言进行演唱。

据了解,湛江木偶戏的造型特点与粤剧脸谱极为相似,其大量借鉴粤剧的戏曲表演形式,脸谱也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角色,其中不乏关公、包公、孙悟空、猪八戒等经典形象。木偶表演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包括《西蓬击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

几斤重木偶演绎全凭指尖功夫

湛江木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一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唱戏。木偶的千姿百态全靠表演者双手的灵活操纵,这其中尤为考验表演者的托功、指功。

南都记者注意到,表演者全程平稳地托举着几斤重的木偶,再通过指间的活动操作木偶身下的机关,使杖头木偶的头、眼、嘴、手等部位活动起来。这要求表演者的左右手要十分灵活,且具有极强的协调能力,才能准确表达木偶角色的表情、动作等。

让木偶“活起来”并不是木偶艺人唯一的强项,他们还要对于湛江当地民间故事烂熟于心,表演时才能引人入胜。

湛江坡头区坡头镇戽斗门村的木偶艺人陈观发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珍藏的《飞龙全传》《说岳全传》《月唐演义》等书籍,有些书皮早已被翻烂,他早已对其中的典故倒背如流,配上方言唱词和手中的木偶,舞台上便“重现经典”。

已被列入国家非遗扩展项目

随着新的娱乐形式的出现,木偶手艺人们也遇到了生存困境。与此同时,当地也开展了湛江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当地媒体曾报道,66岁的木偶艺人李胜轩几十年前跟随父亲李如贵学木偶戏,而后担起了剧团的主要角色。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所在的木偶剧团场场演出火爆,一年演出300余场,经济收入可观。而如今,新娱乐形式的冲击下,木偶戏演出市场下滑,几乎没有年轻观众,一年的演出很难糊口。

可地方传统戏曲艺术不容失传,湛江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正在稳步进行。

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湛江有200多个木偶戏班社。不少木偶戏班走入当地学校,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湛江木偶”的精妙之处。2019年12月,相关部门在湛江市第三十二小学成立了“湛江木偶戏”传承基地。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木偶戏(湛江木偶戏)”被列入此批扩展项目名录。

木偶戏 木偶 戏曲 项目 名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