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湖北省黄石市(湖北省黄石市概述!)

时间:2022-05-30 14:58:53

湖北省黄石市(湖北省黄石市概述!)

黄石市,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黄冈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西南与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瑞昌市接壤。[1]地跨东经114°31′-115°30′,北纬29°30′-30°15′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辖4个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设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常住人口246.55万(2016年末)[2]。

唐虞之世,市地属扬越(一说扬粤)。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1949年,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领导。1950年8月,黄石市正式成立。

黄石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也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 原材料工业基地,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3]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著名景点有:仙岛湖、小雷山、阳新七峰山等。

2018年11月,黄石入选“2018中国地级小康城市100强”,排第90名。

唐虞之世,市地属扬越(一说扬粤)。

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

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

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魏黄初四年(223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浔阳。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

黄石市博物馆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午),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民国十九年(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

1949年5月15日,大冶解放。

1949年6月12日,“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石灰窑工业特区特派员办事处”成立。不久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领导。6月9日,成立大冶县人民政府。9月29日,划石黄镇、铁麓等乡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

1950年6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政特字第104号文,向中南军政委员会请求,将石黄工矿区改组为市,定名“黄石市”。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1950年8月21日,湖北省辖黄石市正式成立。

1952年6月,大冶县划归黄冈专署管辖。

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出,改属黄石市;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

1962年6月1日,恢复大冶县建制,仍属黄石市。

1979年,黄石正式设立黄石港、石灰窑、下陆、铁山4个县级市辖区。

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4年4月28日,大冶撤县建市,定名大冶市。

1995年1月1日,大冶正式建市。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阳新县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

1999年,建立黄石高新产业开发区、花湖开发区、团城山开发区。

2002年,整顿开发区,正式建立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厅级)。

2010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5月,阳新县所辖的大王镇、太子镇和金海煤炭开发区,两镇一区由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托管。[5][6]

黄石(城区夜景)

位置境域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黄冈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西南与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全市国土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4°31′-115°30′,北纬29°30′-30°15′之间。[7][8]

地质构造

黄石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层:1、寒武系(距今6.15-5.00亿年),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2、奥陶系(距今5.00-4.40亿年),由白云质灰岩、泥质页岩等组成。3、志留系(距今4.40-4.00亿年)由一大浅海相碎屑岩组成。4、泥盆系(距今4.00-3.50亿年),主要为灰白色至厚层石英岩状砾岩夹粘土岩,有时为含砾石英岩或底部有石英砾岩。5、石炭系(距今3.5-2.85亿年),为一大浅海相碳酸沉积。6、二迭系(距今2.85-2.30亿年),下称为海相碳酸盐,上统为含炭地层。7、三迭系(距今2.3-1.95仇年)下统为浅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其中石灰岩、白云岩为优质水泥及冶金溶剂原料,中上统为一大碎屑岩。8、侏罗系(距今1.95-1.35亿年)为湖北省重要的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湖相碎屑岩。9、白垩系(距今1.35-0.80亿年),主要由火山岩、碎屑岩、泥质粉砂岩组成。10、第三系(距今0.8-0.30亿年),为一套红色粉砂岩、砂岩、砂砾岩、砾岩组成。11、第四系(距今300万年)市境内分布较广,更新统主要为残坡积、冲积、洪积物,全新统主要为冲积物、湖积物等。

黄石的大地构造分为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东西(纬)向构造体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新华厦构造体系。黄石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类型以中酸性为主,侵住特征为四深成、浅成,超浅成列贲发;按成岩特征可分侵入岩、火山岩。[9]

地形地貌

黄石

黄石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延绵于湘江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脉,在阳新境内有大小山峰411座。进入大冶,分为大同山(又称南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去脉。境内较大的山有东方山、黄荆山、云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海拔867.7米(吴淞高度,下同),次高峰为大冶太婆尖,海拔840米,最低处为阳新境内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拔8.7米。[8]

气候

黄石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陆面多为矿山群,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加之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其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黄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最热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时,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时数的31℅-63℅。境内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17米。全境气候温和、湿润,冬寒期短。但由于大气环流、地形、季节变换,气候各要素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强风、伏秋连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10]

水文

黄石境内有长江自北向东流过,北起与黄石接址的鄂州市杨叶乡艾家湾,下迄阳新县上巢湖天马岭,全长76.87公里。市境内由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及若干干流、支流和258个大小湖泊组成本地区水系。最大的水系为阳新境内的富水水系。富水河发源于通山,由西向东,流入长江,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内河段长81公里,流域面积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流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流域面积570平方公里。市境内河港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大小河港有408条,其中5公里以上河港有146条,总河长1732公里。[11]

土壤

黄石地区土壤可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57个土属,229个土种,300多个变种。6个土类如下:

红壤:发育于多种母岩母质,受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形成。分布范围主要在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的红壤剖面中有明显的红色心土层和淋溶淀积层,脱硅富铝化明显,土壤孔隙度小,PH值低,呈酸性反映。土体呈黄色或红黄色,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较缺乏,经过发行可成为高土壤。

石灰岩土:发育于各类石灰岩及其变质岩,呈条状分布。土质粘重,有石灰反映,PH值比地带性土壤高一级,不适应油菜、马尾松及映山红的生长。

紫色土:发育于紫色岩,土层深厚,但根底浅,耕作质差,难起苗。pH值6.8,呈中性反映。

潮土:潮土是泛域性土壤,成土母质系第四系全新世冲积物及沉积物。分布在长江两岸,湖泊周围、港溪两旁的平原、大畈、湖汊、河阶、谷地及地势平坦的开阔地。土层深厚、疏松,结构良好,地下水位常在100厘米上下,孔隙度适中,夏季土壤回潮湿润。

水稻土:水稻土是在人工种植水稻过程中,通过施肥、耕耘、灌溉等措施和周期性的干湿交替以及氧化还原等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一类耕作土壤。

沼泽土:滨湖区多草甸沼泽土亚类,地下水位高,有机质含量亦较高,处脱沼脱潜阶段。

水资源

截至2017年,黄石市有湖泊258处,主要湖泊有:磁湖、青山湖、青港湖、菌湖、游贾湖、大冶湖、保安湖、网湖、朱婆湖、宝塔湖、十里湖、北煞湖、牧羊湖、海口湖、仙岛湖,总承雨面积2469.76平方公里。水库266座,总库容25.0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51座,小(二)型水库207座。全市水资源总量42.4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8.05亿平方米。[13]

黄石(磁湖)

矿产资源

黄石具有多种矿产资源,截至2015年,全市已发现的矿产有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4大类,计76种,已探明储量的有37种。其中金、铜、钼、钴、锶、硅灰石等14种矿产储量居湖北省首位。铁、铜、金、煤、石灰石等是黄石的优势矿产。

黄石主要矿产的储量公布十分集中,截至2015年,全市小型以上的铁、铜、金矿床共190多处。铜矿保有储量占湖北省的91.8%,共有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9处,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重要的供矿基地,金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88%。[14]

植物资源

黄石地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而地带性植被类型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实际上亚热带针叶林占一定优势。此外,还有亚热带竹林、灌丛、荒山草地及人为栽种的混合植被型(街道、公园绿化带)。

黄石植被种类繁多,截至2015年,全市已知的主要植被种类有:裸子植物7科18属30多种,被子植物150多种300余属2000余种,蕨类植物有18科30多属60余种,还有藻类、菌类、地衣、苔藓等各类植物。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菊科、禾木科、豆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葫芦科、苋科、毛莨科等植物品种为最多。[15]

动物资源

截至2015年,黄石有鱼类15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50余种;有飞禽40多种,走兽20余种,另有青蛙、甲鱼、蛇等爬行类动物,田螺、湖螺等底栖类动物,褶纹蚌、三角帆蚌等贝类动物、虾、蟹等甲壳动物。名贵动物有:云豹、金钱豹、小灵猫、獐、虎、水獭、穿山甲、眼镜蛇、金环蛇、白鹏、红隼、锦雉、中华鲟、银鱼、鲥鱼等。

大冶 黄石 武昌 市地 阳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