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抛砖引玉的典故,抛砖引玉的故事(抛砖引玉的由来)

时间:2023-01-24 21:10:14

关于【抛砖引玉的典故】,抛砖引玉的故事,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抛砖引玉的由来2、抛砖引玉的典故:抛砖引玉的故事

1、抛砖引玉的由来

赵嘏和常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杭州的灵隐寺玩,于是提前在灵隐寺一面很亮眼的墙上写了两句诗句。果然不出所料赵嘏到了灵隐寺之后,发现了这两句话又补上了下两句。

赵嘏走了之后,常见到那面墙上面看了看,发现写的妙笔生花,人们知道了之后,说常的前两句诗,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

造句

他用抛砖引玉的方法打了进球。

2、抛砖引玉的典故:抛砖引玉的故事

抛砖引玉的故事

【抛砖引玉的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抛砖引玉的典故】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抛砖引玉的故事

成语

pāo zhuān yǐn yù

抛砖引玉

解释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近义词

举一反三、一得之见、引玉之砖、千虑一得

反义词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毛遂自荐

造句

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玉;不知所贵,谓之买椟还珠。

成语典故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抛砖引玉的故事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的朝代,诗作多若璨星,诗人层出不穷。

晚唐诗人赵嘏颇为有名,曾经在一道题为《长空秋望》的诗作中写下了两句佳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这两句将京城长安初秋的景致描写得淋漓尽致,历历在目,因而颇受著名诗人杜牧的赞赏。赵嘏也是因此被人们雅称为“赵依楼”。

赵嘏对诗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从不轻易动笔,因此有些人求他写诗常常不能如愿。

当时,另有一位诗人叫常建,对赵嘏的诗才十分钦佩,渴望能多得一些赵嘏的诗作。

有一次,常建在苏州得知赵嘏也要来姑苏游玩,非常高兴,心想,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灵岩寺是苏州有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常建根据赵嘏的性格推断,他必定会到灵岩山去观赏前人的墨迹。

为了引发赵嘏的诗兴,常建就先在灵岩寺的白墙上题写了两句诗。

这天,赵嘏果然来灵岩寺观光,看见白墙上的两句诗写得还不错,只觉得意犹未尽,便欣然命笔,在后边续了两句,完成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他读了几遍,就离开了。常建回来看了这首诗以后,感慨很多,觉得赵嘏续的两句诗的确比自己前两句诗要高明许多,值得好好学习。

常建用自己的两句诗,换来了更精彩的两句诗,成了完整的一首诗,后人便把它概括成了“抛砖引玉”的成语,常用来比喻以粗浅的意见引出高明的见解。

本文关键词:抛砖引玉的故事50字,抛砖引玉的故事,抛砖引玉的故事200字,抛砖引玉的故事猫小帅,抛砖引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就是关于《抛砖引玉的典故,抛砖引玉的故事(抛砖引玉的由来)》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抛砖引玉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