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真的给亲兄弟上了一课)

时间:2023-01-27 06:20:18

关于【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伯夷与叔齐放弃君位,真的给亲兄弟上了一课2、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1、伯夷与叔齐放弃君位,真的给亲兄弟上了一课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一共写了70篇列传,而排名第一的就是“伯夷列传”。我相信很少有人听说过伯夷,以及他的弟弟叔齐的大名。在历史课本当中,随便拿一个人就可以秒杀他们,但是司马迁却如此推崇,将其载入70列传的首篇。司马迁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史学家,他为何如此推崇他们两人呢?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真的给亲兄弟上了一课)

伯夷与叔齐

兄弟让国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排名老大,而叔齐排名老三,按道理是该传位给伯夷,然而他的父亲想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国君死后,叔齐却将国君之位让给长兄伯夷为君。伯夷虽为长子,但是不敢接受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为了让弟弟安心继位,于是逃走。叔齐见哥哥不肯继位,自己也逃走了,孤竹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国君的次子为君主。

叩马谏伐

伯夷与叔齐出走孤竹国,半路相遇,两人以前听说西伯侯姬昌善待收养老年人,两人经过商量决定投靠。等去了西岐,西伯侯姬昌已经去世了,周武王姬发载着西伯侯的灵碑,尊号其为文王,东进讨伐商纣王。伯夷与叔齐认为周武王父亲刚去世,就大动干戈,以臣弑君是不义之举,于是前往劝谏,他们并扣住马缰谏阻周武王说:“父死不葬,便动起干戈,能叫做孝顺吗?以臣弑君,能叫做仁爱吗?”周武王的左右随从想杀了他们。武王的军师姜太公阻止左右说:“他们是守义之人。”于是挽扶他们离开了。

耻食周粟

周武王灭亡殷商之后,天下以周为宗主,而伯夷和叔齐却以之为耻,坚守节义而不食周朝的粟米,并隐居于首阳山,采摘野薇充饥。因为不肯吃周朝的粮食,也不回孤竹,最终饿死在了首阳山。有人说:“天道不偏私,永远帮助善人。”像伯夷和叔齐,是可以称为善人。盗跖成天杀害无罪的人,脍炒人肝为食,残暴凶狠,为所欲为,聚集数千党徒横行天下,竟然寿终正寝,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真的给亲兄弟上了一课)

叩马谏伐

品行高尚,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伯夷与叔齐生活在殷商末年的孤竹国,孤竹国是商朝的封国。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确立,更没有平分家产的说法,一般是兄终弟及。孤竹国君本来有三个儿子,一旦处理不好,儿子可能争夺君位。而孤竹国君在去世之后,将君位传给了第三子叔齐,按理说老大很反对这么做。然而叔齐不想做国君,却坚持让贤给哥哥伯夷。更让人不费解的是,叔齐将位置让给伯夷,伯夷竟然推辞不肯接受。

我们都知道,古人争权夺利的事情常有发生。比如,春秋时期的齐国,霸主齐桓公去世以后,儿子为了争夺君位,大打出手,导致齐国霸权衰落,一蹶不振。如果,兄弟和睦,我相信齐国的霸权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只可惜,齐桓公一死,所有的儿子都出来争夺君位,自相残杀不说,好好的一个大国被破坏,最终沦为二流国家。

用一个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公司或一个家庭,老爸将财产给了某一个兄弟。我相信,很多人表示反对,而这个时候就考验兄弟之间的感情了。当然父亲也不会把所有财产分给某一个人,即便是他分给某一个人,哪个没有分到的,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抱怨。分多分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兄弟和睦。一个家族的兴盛,从来都不是争大的,而是兄弟齐心才能发展壮大。兄弟不和,不仅仅自己那一部分保不住,整个家族的产业都可能受到连累。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真的给亲兄弟上了一课)

伯夷与叔齐

伯夷与叔齐即便不在本国为君,只要降低姿态在周朝混个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周武王是不义之举,连周朝的粮食都不肯吃一粒,最终饿死首阳山。虽然说伯夷与叔齐如此高尚的品行一般人做不到,但是与世无争的德行,应该能做到的。

贾谊说:“贪婪之人为财而死,壮烈之士为名而亡,矜夸之人争权而死,平民百姓惜命贪生。”伯夷与叔齐是为了什么呢?从他们两人身上,我们会悟出很多大道理!历史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告诫我们,警示和提醒我们。司马迁将伯夷和叔齐列传,并放在首位。其实,就是在赞赏伯夷和叔齐高尚的品行。可能是那个时代太缺少那样的人了,所以司马迁很崇拜这样的人。毕竟,不为名利的人在现实社会当中真的太难找了。

2、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们的父亲十分喜爱他们,对他们抱有很大的希望。在两个儿子当中,父亲似乎欣赏叔齐更多一点,一直想把王位传给他。

伯夷和叔齐很小就知道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明白掌管天下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他们敬重尧、舜、禹的才德,更欣赏他们的勇气和胸怀。

多年之后,孤竹国的国君去世了。

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叔齐应该成为继承人,登基担当国君。然而叔齐坚决不答应,他认为自己的.哥哥比自己更贤能,更能治理好这个国家,于是,再三提出,让伯夷担任国君。

伯夷对叔齐说:“父王让你担任国君,难道你想违令吗?”

叔齐说:“我当然不想违命,也不会逃避职责,只是觉得你当国君,能让先王和列祖列宗更放心。”

伯夷见说服不了叔齐,就独自一人逃走了。

叔齐见伯夷逃走了,知道他想迫使自己即位,竟然也逃走了。

两人都走了,而国君的位子又不能空着,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好在那些兄弟中另选了一个当国君。

不久,叔齐找到了伯夷,他们听说周国的西伯昌因为善待老人而名扬天下的事情,就想去投奔他。可是,当他们赶到周国的时候,西伯昌已经去世了。

西伯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他把父亲追谥为周文王后,率领大军,准备去讨伐商纣王。

伯夷和叔齐知道这件事后,赶紧堵在大路上,阻止周武王发兵。

他们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么能讨伐天子呢?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啊。”

武王左右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气愤,他们拔出剑来,想杀掉他们。正在这个时候,太公望赶到了。他对大家说:“他们是两个仁义的人啊,千万不要伤害他们。”

太公望还亲自搀扶他们起身,派人把他们送走了。

几年之后,周武王平定了天下,推翻了商纣王朝的暴政,建立了强大的周朝。

伯夷与叔齐认为,自己成为周朝的臣民是一件可耻的事,更朝换代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为了扞卫自己的气节,他们发誓不吃周朝的米,隐居在阳首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中条山脉西南端的某个地方,靠采摘野菜充饥。

伯夷写了一首歌,歌中说:“登上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神农、舜、禹的好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唉,我们快要死了,命运对我们实在不公平……”(

不久,他们就饿死了。

“不食周粟”这句成语讲的就是伯夷、叔齐的事情。世人肯定了他们的节义仁德,同时也指出了他们那有些愚顽的固执。

本文关键词:伯夷不食周粟而死,故事新编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读后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典故出处,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历史故事的画室,夷齐不忍食周粟的故事。这就是关于《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真的给亲兄弟上了一课)》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国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