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本草纲目(西游记与本草纲目不得不说的秘密)

时间:2022-04-04 10:34:21

本草纲目(西游记与本草纲目不得不说的秘密)

说起吴承恩和李时珍的名字,大家绝对不陌生,一个写了《西游记》,流传至今,家喻户晓;一个写了《本草纲目》,被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医药界的圣经”。按理说,这俩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是在一些文人学者的著作和研究当中,他俩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

如历史小说《李时珍》当中就提到,李时珍离开京城太医院之后,返回故乡蕲州开始编撰《本草纲目》,因为一次去蕲州荆王府为荆王诊断,从而结识了在荆王府做官的吴承恩,两人一见如故,吴承恩身体不大好,李时珍就常给他看病,还把祖传的药酒配方送给他,两人一起喝酒,一起结伴游玩,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感情非常好。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他们俩到底有没有打过交道呢?

由于年代太久远,史料太少,已无从考证,甚至关于他俩的有些记载都模糊不清,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文学界一直都在争议:《西游记》到底是谁写的?

到了近代,鲁迅、董作宾、郑振铎等前辈经多方求证,才还吴承恩《西游记》作者本来之面目.。

但究竟他们俩是否认识,是否有过交往呢,别着急,我们可以从他们生平和著作中找到蛛丝马迹。

让我们先来简略地看看他们的生平:

吴承恩(1506年-1580年),淮安府山阳县人,十六岁中秀才,然后参加乡试,却屡试不第,屡败屡战,后来在同窗好友李春芳的帮助下,于六十岁左右的时候走上为官之路,出任浙江长兴县县丞。可惜吴承恩在任才一年,就因上司犯错而株连被免职。

隆庆二年(1568年),吴承恩去蕲州荆王府任纪善。

隆庆四年(1570年),吴承恩从湖北蕲州荆王府纪善任上回到淮安。

李时珍(1518年-1593年),湖广蕲州人,十四岁岁中秀才,接着参加三次乡试,均未中举。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

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4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后来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任职不到一年,便辞职回乡,专心做著作的工作。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自这一年起李时珍开始集中全力编写本草纲目。

隆庆元年(1567年),李时珍50岁,埋头继续编写《本草纲目》。

隆庆六年(1570年),奇经八脉考一卷在这一年完成。

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61岁,经过26年的努力,《本草纲目》大功告成。

从他们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在隆庆二年(1568年)至隆庆四年(1570年)两人都在蕲州。这段时间,吴承恩去蕲州荆王府任纪善,李时珍正在家著述《本草纲目》。从时间上看,他们存在见面的可能。

吴承恩在荆王府当纪善,天天住在王府。王府里如果有人生病,李时珍作为当时的名医,必然会被请到王府去看病。蕲州是个弹丸之地,王府则更小。李时珍只要在此三年内去过王府,就极有可能认识吴承恩。三年的时间,王府里难道没有病人吗?

所以问题来了,他们俩到底有没有打过交道呢?别着急,从他们各自的作品中,也许能找到答案。

在《西游记》第六十九回有这样一段记载,孙悟空一行来到朱紫国后正遇国王患病,孙悟空便扮作医生去为国王治病,在朱紫国为国王诊病时说,国王“如果不敢见我,我可以‘悬丝诊脉’”。

孙悟空悬丝诊脉

而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时珍入宫给王妃看病,因不能直接切脉,只好用根丝线拴在病者手腕处诊脉,叫做“丝线诊脉”,这或许是李时珍当年为王妃悬丝诊脉治好疑难杂症的故事演化而来。

孙悟空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国王患了双鸟失群之症,实际上是惊恐症、忧郁症和消化不良症,然后用大黄、巴豆、锅底灰、马尿做成乌金丹,让国王服下。

孙悟空所制乌金丹中的成分,马尿腥臊,人闻后就想吐,大黄、巴豆是泻药,锅底灰主要成分是炭粉,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人体内的一些毒素,因此,国王服下乌金丹后,药到病除。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中,多目怪为了毒死唐僧师徒四人,特制了一种毒药,制法如下:“山中百鸟粪,扫积上千斤。是用铜锅煮,煎熬火候匀。千斤熬一杓,一杓炼三分。三分还要炒,再锻再重熏。制成此毒药,贵似宝和珍。如若尝他味,入口见阎君。”这些章节把中医学切脉精要、症状、主何脏腑、制药方法说得在情在理,如无相当的医学根底是断然不行的。

别以为这些奇怪的药材是吴承恩凭空想象的,《西游记》中对于这几味药的解释,在《本草纲目》中基本可以找到,比如锅底灰,《本草纲目》中就写到它可以治疗,“伤寒阳毒发狂,黄疸,虐痢,咽喉口舌一切诸疮”。

更巧的是,《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合当中,有五十多个回合涉猎中医药和养生学内容,阐述医药医理、咏赞药缮的诗词文赋多达八十余处,其理论水平完全达到一个专业医生的水准。

那么问题又来了,吴承恩只是一个文人,医药学方面的知识来自哪里呢?他写《西游记》的时候,《本草纲目》还没面世呢,而且他的前半生也没见与哪个郎中打过交道啊,并且《西游记》最终是在蕲州完工的,蕲州也没可能有哪个比李时珍的医术高超,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真相只有一个,吴承恩的医学知识来自于李时珍。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吴承恩恰恰认识别的郎中或懂得专业的医药学知识呢,别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提起《西游记》,我们不得不想到花果山;提起《本草纲目》,我们不得不想到里面繁多的药材标本图,而花果山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恰恰都与湖北武穴匡山都有很深的联系。

湖北武穴匡山由横岗山、太平山、层峰山、五峰山和灵山五座大山组成,横跨蕲春、黄梅和广济(今武穴市)三县,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群峰环绕,吞云吐雾,林深叶茂,流莺鸣谷,给人一种神秘之感,是中国名山之一。既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又有变幻莫测的云海;既有神奇多姿的飞泉瀑布,又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里春季鸟鸣蝶舞,百花争艳;夏季清风拂绿,云海翻浪;秋季霜染红叶,野果飘香;冬季红梅傲雪,银装素裹,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花果山”。匡山珍奇异兽出没,奇花异草芬芳。

据统计,匡山有木本植物260多种,草本植物210余种,中草药600多种,银杏、水杉、七叶一枝花、一柱香、何首乌、黄精、茯苓、仙鹤草、猕猴桃、山渣、野山桃等珍稀植物都能在匡山找到。

匡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千古流传的神话传说、如诗如画的名胜古迹和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山形地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等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提供了写作源泉。因此,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武穴匡山是《西游记》的发源地、《本草纲目》的标本山。

再看《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那顽猴“扯葛藤”、“采花觅果、捉虱、理毛”、“煨山药,煮黄精,捣茯苓薏苡”等动作和植物描写,没一样离开蕲州和武穴匡山的影子,且“山药、黄精、茯苓、葛根”既在《本草纲目》中屡屡提到,又在武穴匡山处处可寻。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医学名著上的药材大部分来源于武穴匡山中的横岗山,他经常到武穴匡山一带采药行医,呕心沥血著《本草纲目》,并留下了诗句:

登横岗山采药(七律)

李时珍

背篓提锄上大岗,为修本草记端详。

奇材多在云崖里,好药偏生虎穴旁。

就叶和根身整取,析疑辨味口亲尝。

连朝满荷归僧榻,共话岐黄蝶梦香

而吴承恩也留下了关于武穴匡山的诗句:

送人游匡庐

吴承恩

问君匡庐有几高,青天一道挂飞涛。

何当作我芙蓉项,接取银波润采毫。

总的来说,我们猜测吴承恩与李时珍存在友谊的理由如下:

其一,他们两人处在同一时代,虽然相差十二岁,但因有着相同的经历(都是科举失意之人,屡考屡败),不免惺惺相惜。且隆庆二年至隆庆四年(1568年-1570年)都在蕲州,经常出入王府的李时珍有很大概率与吴承恩碰面并结交。

其二,《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合当中,有大幅篇章涉及医药和养生学内容,阐述医药医理,根据其专业医生的理论水准,我们有理由怀疑吴承恩的医药学知识来自李时珍。

其三,《西游记》与《本草纲目》都与湖北武穴匡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又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结识的机会。

那么吴承恩与李时珍到底打过交道没有呢?或有许许多多猜测的理由,但猜测毕竟还是猜测,没有坚实的史料支撑,就只能当个故事来看了。又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希望他们像俞伯牙钟子期那样,高山流水,惺惺相惜。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西游记 武穴 吴承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