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淘宝百科

西湖的景区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清朝童养媳为何处境悲惨呢

时间:2023-02-10 17:00:55

本文目录

  • 西湖的景区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 清朝童养媳为何处境悲惨呢

西湖的景区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西湖的景区的历史故事:

1、雷峰塔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

2、苏堤

苏堤位于西湖西侧,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3千米,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命名为苏堤,沿堤建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6座单孔石拱桥。

3、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4、南屏晚钟

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地处怪石参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间。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城。

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晚钟”。

5、平湖秋月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而以泛舟湖上流览秋夜月景为胜。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巡幸西湖,御书‘平湖秋月’匾额,从此,景点固定。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西湖

清朝童养媳为何处境悲惨呢

清朝时期,童养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越是到清朝中后期,越是流行。部分小女孩因为家贫、父母双亡等原因,无奈之下三四岁的时候就找了对象,并被送到夫家抚养。

与此相对应,公婆虐待、甚至虐杀童养媳的恶性案件非常常见。湖南巡抚卞宝第总结说:夫家对待童养媳,“恩养者固不乏人,而任意凌虐惨杀致毙者亦所在多有“。

晚清上海女孩。

根据清朝文献,地方督抚、刑部、乃至皇帝本人,都曾经手这类案件,彼此之间还有过争论,焦点就在于如何惩罚凶手(以婆婆为多)。

道光年间,浙江巡抚富呢扬阿奏报皇帝,妇女沈氏打死童养媳王女,请将凶手绞监候(绞刑的缓刑)。对沈氏处以绞监候,比清律的规定严重得多。富呢扬阿何以请施重刑未见文字说明,大概是想重刑威慑,以儆效尤。

不过,刑部驳回了富呢扬阿的请求,经道光帝同意,最终按照清律处罚沈氏:“杖一百,流二千里,准收赎。“

晚清缠足的女童。

“准收赎“的意思就是:只要沈氏花点银子(一两三钱),她可以免受任何惩罚,回家继续过太平日子。在此案中,朝廷强调的是沈氏对王女的养育之恩,意在维护帝制时代的家庭尊卑、婆媳名分。

如此一来,凶手“虽有治罪之名,并无治罪之实“,有些人有恃无恐毫不顾忌,导致虐杀童养媳之事层出不穷。

大约半个世纪后,又一位地方大员请求朝廷严惩故意杀害童养媳的凶手。

晚清广东女孩。

1883年,湖南巡抚卞宝第向朝廷奏报两起案件。一起是浏阳县妇女廖周氏,因6岁的童养媳鲁妹体弱多病、拉肚子弄脏衣裤,她心生厌恶,先后用点燃的香火、烧红的铁棒、滚烫的开水加于鲁妹之身,使其受虐致死。另一起是宁乡县妇女谢周氏,因童养媳周女患病,不愿花钱医治用手将其掐死。

这两起案件惨不忍闻,卞宝第因此请求:“拟恳圣慈饬下刑部将非理故杀年十四岁以下童养幼媳酌予监禁数年,以消残虐之风,而保童稚之命。“他希望朝廷修改律例,以实刑惩罚凶手,遏制凌虐童养媳的歪风邪气。

晚清女孩。

对于卞宝第的奏报,刑部议定:“如有将十五岁以下童养幼媳非理凌虐,逞忿故杀,情节残忍者,照律拟罪,酌予监禁三年。“这一刑罚是参照妇女泼赖滋事监禁三年的条款办理。

虽然有了三年的实刑,但代价依然很小,对童养媳生命权的藐视是显而易见的。大清的律例,实际上助长了虐待童养媳之风,为历史上童养媳的群像增添了黑暗、悲情的色彩。

参考资料:《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一》,艾晶《包容与赦宥:清末民初对女性犯罪的宽宥研究》,王石《民国初期法律制度及社会意识中的家庭虐待》

童养媳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