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淘宝百科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七夕节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03-06 08:49:42

很多朋友对于七夕节又称什么节和七夕节是什么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七夕节又名什么节 七夕节的别名

1、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2、古时,七夕节又称为女节、“乞巧”节,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到鹊桥相会的日子。在百姓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每逢七夕当日,各个阶层的家庭,不管是宫廷宰辅,还是士庶之家,皆“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宴会后,女流和家中的妻女都要面对银河方向跪拜,向织女乞求“智巧”。到了明朝,女节更加隆重,宫庭中还会举办盛大的“七夕巧筵”。

3、由于女性服用膏方,能使容颜焕发,皮肤充满光泽和弹性。因此每年的七夕之前,明清宫廷御史、尚书、侍郎等大小官吏,都要到皇帝御用的鹤年堂药铺预订膏方,进贡皇后、皇太后、皇妃、公主,也供家中妻妾、女儿享用。鹤年堂的益圆膏、苏仁膏、玉仁膏、桑葚膏、枇杷膏、龟苓膏等“五季膏方”,有着独特的效果,成了宫廷大小官吏的首选珍品。

2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七夕节又叫七月七、双七、小儿节、香日、星期、巧夕、穿针节等。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

七夕有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等别称。

这天,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以至满天飘香,故称“香日”。

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也称“女儿节”、“少女节”。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小儿节。

因为这天有穿针引线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3七夕节,又称什么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更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扩展资料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2、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 *** 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夕节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七夕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