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运动综合

意大利国旗横过来的匈牙利都打不过(欧美近代史——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时间:2023-01-09 16:31:30

引言

被维也纳及布达佩斯的革命运动所打败的奥皇斐迪南一世被迫于3月17日任命温和派自由主义贵族组织责任内阁,激进派的代表也参加了这一内阁,柯树特担任财政部长。在人民大众的压力下,匈牙利议会于3月18日通过了废除农奴制、政府对国会负责、匈牙利在军事上和财政上独立自主以及普遍课税等项法令。

在废除农奴制法令中也废除了封建赋役和教会什一税,但又规定由国家给予地主以补偿,因此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农民对此不满意,起义驱逐地主,夺得土地并加以分配,匈牙利的自由贵族政府对农民的骚动给予了严厉的镇压。1848年6月26日,奥皇声明匈牙利的内阁为“叛乱的内阁”。这就是说,奥地利政府要取消匈牙利人民的一切革命果实。匈牙利革命领导者柯树特宣布奥皇的声明无效,这便是奥、匈战争的开始。自此,匈牙利的革命逐渐走向高峰。

1848-1849年冬天,欧洲革命运动在巴黎、维也纳、柏林以及1849年春在意大利均先后失败之后,而匈牙利反抗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战争却一度夺得了胜利,奥军被匈牙利人民驱逐出境。1849年4月14日,匈牙利宣布自己为“欧洲自由独立国”。柯树特是新成立的匈牙利政府的领袖,谢梅列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早在4月2日,匈牙利就开始对奥军作全面的进攻。由于匈牙利军队充满了革命的情绪,在两个月之内,在索尔诺克、纳吉沙尔洛和戈得勒等地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意大利国旗横过来的匈牙利都打不过(欧美近代史——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匈牙利革命的胜利对整个欧洲有很大的意义。如果匈牙利人向维也纳进军,并战胜奥地利军队,就可以把意大利人从奥国压迫下解放出来,使全欧各国的革命势力都能得到有力的援助。此外,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也可能成为德意志新革命高涨的开端,这一高涨能摧毁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帝国。奥皇无力对付匈牙利的革命,便向俄皇尼古拉一世求援。因为对匈牙利的武装干涉可以阻止中欧和东欧革命的发生,当时被称为“欧洲宪兵”的帝俄急速派由巴斯凯维奇将军率领的10万大军到匈牙利。

俄国革命民主人士车尔尼雪夫斯基和赫尔岑都非常同情匈牙利人的革命,希望俄军战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是匈牙利人的朋友,我希望俄军在那里打败仗,为了这一点,我是预备把自己牺牲了。”俄军10万大军自东方侵人匈牙利,而奥军又集中了8万军队从西方向匈牙利进攻,结果俄奥联军共同扑灭了匈牙利人民的革命。匈牙利革命被镇压下去后,匈牙利的农村横遭摧残,大批农民遭到杀戮,匈牙利民族伟大的革命诗人山陀尔·裴多菲战死,匈牙利的革命最终被镇压了。

19世纪50年代欧洲的反动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被镇压下去以后,在欧洲各国开始了政治反动时期,这时期反动势力的主要支柱是沙皇俄国。帝俄深怕革命运动蔓延到俄国,同时又企图加强自己在欧洲的势力。因此,尼古拉一世不仅帮助奥国镇压匈牙利革命,并且干涉意大利内政,还侵略了部分土耳其的领土,即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并废止在1848年所制定的宪法。此外,沙皇也反对德意志的统一。

意大利国旗横过来的匈牙利都打不过(欧美近代史——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在作为“欧洲宪兵”的沙俄的支持下,欧洲各国的反动势力对人民大众实行了血腥的报复。奥国和意大利在农村中恢复了绞刑架,建立了讨伐队和战地军事法庭,把农民成批地处死。反动势力在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竟达到空前的猖獗,斐迪南二世用大炮。轰击整个城市和村庄,所以被人称为“炸弹国王”。普鲁士设立了所谓的“世袭领地”警察,即隶属于当地地主的警察。

1848年的普鲁士宪法,到1850年时可由贵族与国王随意修改、操纵,一切犹太人均被免除了普鲁士政府的职位。作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也仇视欧洲各国的革命。不过它与俄国不同,英国用外交手段以达到镇压革命的目的。在对内政策上,英国资产阶级政府解散了工人组织,残酷迫害宪章派,把许多宪章派分子关进了牢狱。在法国,拿破仑第三极力压制工人的政治俱乐部和合作社等进步组织。普鲁士的反动政府迫害工人运动的领袖,把1848-1849年工人运动最著名的参加者逮捕起来,有的被逐出德意志。马克思与恩格斯被逐出欧洲大陆各国,被迫流亡到英国。反动的普鲁士政府还企图进一步以伪造的证据迫害当时无产阶级最大的而且是惟一的国际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了对“共产主义者同盟”科伦支部的审判案。

1852年,鉴于同盟大多数积极分子遭受迫害,内部机会主义势力有所增强,因此,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暂时解散同盟。从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起,帆船已开始被轮船所代替,几千艘轮船(主要是英国、法国的和美国的)航行于印度、中国、日本、非洲和南美各国之间。1866年出现了海底电缆,把欧美两洲乃至亚洲联系起来了。总之,50年代以后,欧洲经济进一步高涨起来。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占居世界首席工业国的地位。法国自1848年革命以后,工业革命也进展得十分迅速,除了许多原有的小企业外,也出现了大规模的纺织厂和冶金企业,尤其是在法国北部和亚尔萨斯省。从1852-1870年期间,法国蒸汽机的数量从8000台增到2.7万台。

意大利国旗横过来的匈牙利都打不过(欧美近代史——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在德意志各邦,主要是在普鲁士和萨克逊,1848年革命以后,极力推行机器生产方式。从1846年到1867年这段时期,中间除了1857年到1858年的经济危机年代外,是德意志各邦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德意志“可以说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在意大利的皮蒙特与伦巴底,在工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50年代,这两个地区的工厂工业发展很快,丝织工业品增加了1倍,棉织工业品增加了4倍。

到1858年,皮蒙特已修建了872公里的铁路。信贷和银行的发展使迅速致富和企图获得暴利者,在政府与议会人士的参与下在交易所进行投机的活动方式也出现了。所有这些,都是50年代至60年代所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情景。这就是说,经济的高涨使资本家大发其财,劳动人民的生活仍陷于悲惨的境遇。1857年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带有工业危机特征的周期性的危机。危机始自美国,继而波及欧陆各国。这次危机使欧、美各国的失业工人大增,英国在1858年失业的工人人数比1857年增加了7倍多。总之,1857-1859年的危机促成了欧洲和美洲各先进国家中工人运动的活跃。

东方问题、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自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随着欧洲经济的高涨,“东方问题”便又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在19世纪中叶,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流域诸公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是土耳其的行省。土耳其并未改变这些行省内部的制度,这些行省也仅向土耳其交纳贡品,居于臣服地位。但是,因为土耳其本身极为衰弱,经常是列强间的角逐之地,因而巴尔干和多瑙河流域诸公国的问题,就成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关于黑海海峡问题,根据《1841年伦敦条约》的规定,土耳其只在名义上拥有这些海峡的主权,在实际上,这些海峡为英、法两国所操纵。

意大利国旗横过来的匈牙利都打不过(欧美近代史——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这两个国家能随时封锁海峡,不让俄国商船通过,并且能随时开放海峡,让自己的军舰开进来,直接威胁俄国的海岸。亚速海和黑海海峡对于俄国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发生战争,俄国若有控制海峡权就可以封锁海峡,不使敌舰通过。此外,由于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必须保证俄国船只能够自由地通过海峡。值得注意的是,英、俄是争夺东方道路控制权的两个主要国家。俄国主张分割土耳其,所谓分割首先就是要夺取海峡。英、法反对分割土耳其,主张维持土耳其的独立,但只是在表面上维持土耳其的独立,实质上是要把土耳其作为英、法共同的殖民地。

英、法在土耳其也有斗争,彼此都想把对方逐出土耳其。法国已把叙利亚和埃及控制起来,英国把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作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土耳其的邻邦奥地利非常关心多瑙河的航行,因为这可使它与东方进行粮食和一般的贸易,因而主张国势衰弱的土耳其保持海峡所有权。1849年,沙俄在镇压了匈牙利革命之后也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峡问题。当时,俄国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一个从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出口。同时,沙皇企图继续扮演“欧洲宪兵”的角色,急于进行对巴尔干半岛的侵略掠夺。早在1844年尼古拉一世游历伦敦时就与英政府谈判瓜分土耳其的问题。

到1853年,在欧洲反动势力高涨时期,尼古拉一世又向英国建议共同瓜分土耳其,并把埃及和克里特岛作为交换海峡的条件。俄国企图在巴尔干成立一个新斯拉夫国家联盟,并占领君士坦丁堡,但被英国政府拒绝,因为当时近东已经成为英国的重要市场。俄国所提出的新斯拉夫国家联盟计划不仅遭到英国的反对,也遭到法国与奥地利的反对。法国拿破仑三世上台以后就积极向近东进行侵略,要在土耳其所属的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地巩固势力。

意大利国旗横过来的匈牙利都打不过(欧美近代史——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拿破仑三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求法国教会在巴勒斯坦“圣地”应享有优先权,企图利用保护天主教作为殖民地扩张的借口。俄国极力反对这一企图。当时,巴勒斯坦是天主教、东正教和回教共同的“圣地”。尼古拉一世要求土耳其把“圣地”的统治权交给俄国的东正教。俄、法关于“圣地”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争夺殖民地的冲突。此外,尼古拉一世的新斯拉夫国家联盟计划和奥国的扩张企图也发生了矛盾。英国利用俄、法与俄、奥之间的矛盾,组织了西欧各国的反俄联盟,准备对俄战争。但是,俄国相信自己的力量,决心要实现它的目的。因此,尼古拉一世派遣大使孟希科夫出使君士坦丁堡。

孟希科夫会见了土耳其苏丹,以极其盛气凌人的态度要求承认俄国沙皇对于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基督徒的保护权,并且还要求苏丹拒绝法国的要求,把巴勒斯坦“圣地”的支配权交给东正教的僧侣。土耳其政府因为有英法的支持和援助,拒绝了孟希科夫的强横要求。俄国准备对土耳其开战。6月初,俄军8万人侵人了多瑙河两个公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边境。同时,英法联合舰队开到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政府也宣布了总动员,并声明如果俄国不撤退军队,土耳其政府就要宣战。

沙皇准备用战争威胁土耳其使它让步,所以没有撤退军队。这时,西方列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就英国来说,最初英国政府还把沙俄看成是对抗欧洲革命运动的支柱,不想去对抗俄国的行动,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中各主要派系都主张战争。于是,英国决定对俄作战。法国呢?19世纪,土耳其就依赖于法国的借款和军事援助。此外,俄国和英国商议瓜分土耳其,不让法国参加,也使法国嫉恨。因此,法国不惜对俄一战。当俄军向多瑙河两个公国开动时,拿破仑三世即声明,如果俄军占领了这两个公国,法国就对俄开战。俄国的军事行动也引起了奥国的注意,因为奥国也不愿俄国占领多瑙河的两个公国和君士坦丁堡。当俄军侵入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后,奥地利也出动了“监视军团”到多瑙河边,这支军队威胁着俄军的后方,但在最初,普鲁士与奥地利是宣布中立的。

意大利国旗横过来的匈牙利都打不过(欧美近代史——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总之,尼古拉一世的愚蠢外交政策使自己陷于孤立,而英法和土耳其却联合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俄土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发生在黑海南岸的西诺布湾。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英法把克里米亚作为打击的主要目标,因为克里米亚是俄国在黑海上最重要的海军基地,而黑海舰队也是当时俄国最强大的力量。由于英法联军在数量上占优势,军舰装备也比俄国强得多,因此英法不仅要消灭俄军的黑海舰队,而且要在克里米亚沿岸登陆,登陆部队的目标主要是夺取俄国在克里米亚半岛上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俄国海军上将柯尔尼洛夫和纳希莫夫鉴于英、法舰队占据优势,便决定把自己的舰只击沉在克里米亚入口处,使英、法舰队无法驶进克里米亚湾。同时,将舰只上的大炮拆了下来,用以保卫城市。塞瓦斯托波尔虽然被包围,俄军顽强地抵抗了11个多月才停止战斗。虽然俄军在高加索和俄、土边界上曾经取得胜利,但却不能改变整个克里米亚战争的形势。1855年,撒丁王国也参加盟军对俄作战。撒丁王国之所以参战,是为了使英、法两国支持其领导意大利的统一。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这一战争对于双方都是非正义的,都是为了侵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1856年在巴黎召开了和会,签订了和约。这一和约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俄国,尤其是俄国在黑海上的地位。

俄国丧失了比萨拉比亚的一部分,放弃了在黑海驻留海军的权利,并承认多瑙河通航自由,但各国未迫使俄国承担这次战争的物质责任。在和会上,法国支持俄国,因为拿破仑三世认为,假若过分降低俄国在欧洲的地位会有利于英国,所以拿破仑三世在和会上仅仅支持与法国无关的英国的意见。克里米亚战争后,沙皇俄国丧失了自己反动的“欧洲宪兵”的地位与作用,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降低了,欧洲大陆的政治领导地位自此暂时转到法国。法国为了在欧陆建立霸权,想使俄国成为自己的同盟国,进而阻止普鲁士的强大。英国害怕法国独霸欧洲,破坏一贯的大陆均势,因而企图拉拢普鲁士,当时的普鲁士正在集中力量准备实现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计划。总之,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说明沙皇俄国废除农奴制是十分必要的。

意大利国旗横过来的匈牙利都打不过(欧美近代史——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赫尔岑以及其他的志同道合者,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也加强了反对沙皇制度的宣传,这些宣传鼓动为农民起义提供了思想的准备。但是,当时的农民起义并未发展成革命,起义还都是散漫和自发的。但是,农民起义毕竟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考虑废除农奴制。总之,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俄罗斯经济逐渐开始资本主义化的道路。第三节塞尔维亚与罗马尼亚的形成克里米亚战争最重要的结果之一,是独立的罗马尼亚的形成和塞尔维亚从土耳其人的羁绊下解放出来。

罗马尼亚系由多瑙河中文版,的两个公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合并而成的。这两个公国原是土耳其的藩属,1829年曾为俄国所占领,实际上受俄国政府的支配。克里米亚战争后,这两个公国在法国的支持下合并为一个新的国家,选举瓦拉几亚贵族库查上校为共同的君主,于是他成为罗马尼亚的第一位君主,称为亚历山大一世。1861年,这两个公国(连同比萨拉比亚的一部分)宣布脱离土耳其,成立罗马尼亚国。罗马尼亚国设立了由贵族支配的代议机关,并宣布布加勒斯特为新国家的首都。罗马尼亚的土地关系非常落后。

1863年,亚历山大一世没收了占罗马尼亚全部土地八分之一的修道院的财产。此前,这些修道院的收入交给君士坦丁堡的正教教皇和巴勒斯坦的修道院。罗马尼亚的修道院原是巴勒斯坦修道院的分院。1864年,罗马尼亚正教教会脱离君士坦丁堡的正教教皇,宣布独立,亚历山大一世自己指派了教长和各区主教。由于各地发生农民起义,土地问题非常严重,但受贵族支配的罗马尼亚议会坚决反对任何土地改革,就是最温和的改革也不赞成。

意大利国旗横过来的匈牙利都打不过(欧美近代史——匈牙利革命的胜利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结语

1864年,亚历山大一世把议会解散,颁布了普选法。在法国支持下,罗马尼亚从土耳其获得了不经苏丹同意即可变更内政措施之权。这就是说,它在立法上获得了全部内政的自治权,仅向土耳其交纳贡赋。到1877年俄、土战争时,由于俄国的帮助,罗马尼亚最终完全脱离了土耳其,获得了独立。

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俄国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