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运动综合

但请不要骚扰和消费(别把过度消费当习惯,别把信贷负债当常态)

时间:2023-01-20 07:31:01

近几年来,有关消费信贷与理性消费的问题屡屡登上热搜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2019年,数据分析机构尼尔森发布《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报告显示中国90后和00后约占总人口的24%,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年轻人都使用过信贷产品,10%的年轻人会同时使用2个及以上网贷工具。

但请不要骚扰和消费(别把过度消费当习惯,别把信贷负债当常态)

早些年,不规范的校园贷、裸贷让许多大学生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压力,有许多大学生在无力偿还高额贷款并遭到暴力催收后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对于校园贷问题更是深有感触,我曾多次参与处理所带学生涉及的校园贷事件。曾经因为一个学生的校园贷催缴,学生工作办公室被人电话骚扰持续一周,严重影响了学院的正常工作,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校园贷俨然变成了“校园害”。

正是因为如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校园贷问题,截止目前,在教育部等多部门的强力整治之下,校园贷、裸贷等乱象已基本不复存在。

但令人遗憾的是不良网贷的肃清并没有阻止年轻人卷入信贷消费的旋涡。

如今,各大金融机构的信贷广告铺天盖地,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尚且难以抵抗住它们的诱惑,更何况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他们对待金钱的方式也很难不受其影响。

但请不要骚扰和消费(别把过度消费当习惯,别把信贷负债当常态)

以95后和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超前消费而不是量入为出。

对此,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2019年曾围绕大学生超前消费话题,对全国1069名大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77%的大学生使用过分期付款进行超前消费。

在超前消费的类型中,用于购物占比达85.98%,其次是饮食和娱乐,分别是65.16%和30.30%。

有三成左右的大学生每个月超前消费费用超过500元,而超前消费后,84.85%的大学生会选择用下个月的生活费来弥补。

可见超前消费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普遍现象。

“花明天的钱来享受今天的生活”已成为许多大学生下意识地选择,而在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但请不要骚扰和消费(别把过度消费当习惯,别把信贷负债当常态)

2020年11月,“Al财经社”在微上发起了一个名为《年轻人深陷消费贷,“花呗们”该不该背锅》的投票,共吸引了59.9万人参与,有45.9%的人选择了“应该,借贷太容易了,各种广告也是铺天盖地”,52.6%的人选择了“不应该,产品无过,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我们的消费观念确实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若没有如此泛滥的信贷广告和如此便捷的信贷方式等辅助条件,大规模的超前消费也很难实现。

金融机构需要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融入到产品营销和开发设计等方面。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软件开发者理应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绝对不能为了流量不顾吃相,在投放产品广告的同时需要倡导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

对于部分消费理念不成熟、缺乏基本金融常识亦或者是偿债能力不佳的信贷者,需要对信贷用途、信贷资格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调查,同时,还要对容易被信贷者忽略的重点条款包括信贷利率,滞纳金等内容以及可能由信贷引发的不利风险进行更详尽的解释和说明。

但请不要骚扰和消费(别把过度消费当习惯,别把信贷负债当常态)

但相比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更需要明白信贷主动权归根结底还是掌握在信贷人手里,是入不敷出还是量入为出,都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来看看50、60后的长辈们是怎样做的。

知乎上有个很有趣的话题:你什么时候发觉父母比自己想象的有钱?有个网友的回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常见现象:从小到大吃穿都很节省,一直以为家里没钱。可读研的时候告诉爸妈自己想出国读书,就是太贵,怕家里负担不起。没想到爸妈说家里别的钱没有,但供你读书的钱还是有的。

爸妈们总是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一分一厘,积攒起了这对份未来的保障。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越会花钱的人越有钱。”

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绝大多数人挣钱能力的提升速度,远远赶不上其消费欲望的膨胀速度。

但请不要骚扰和消费(别把过度消费当习惯,别把信贷负债当常态)

在“买买买”成风的浪潮中,很多年轻人把金钱看做满足自己当下欲望的工具,他们既不考虑父母家庭的负担,也不在意未来的风险和意外。

如何能让年轻人合理看待金钱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早已不仅是父母们的心病,更是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探索的课题。

风靡一时的电影《西虹市首富》,男主角从报复性消费、非理性消费到裸捐,电影向观众们展现了他金钱观的变化。

光明日报曾就此发表评论:“电影中的人基本都爱钱,只是有人大张旗鼓地爱,有人羞羞答答地爱,有人有底线地爱,有人无下限地爱。我们不禁要问,谁能抵抗金钱的诱惑?

其实不必抵制,只要是合乎道德和法律,赚取更多的金钱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种获取金钱的方式,不仅富裕了自己,开发了自己的潜能,还服务了社会,为社会提供了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但请不要骚扰和消费(别把过度消费当习惯,别把信贷负债当常态)

但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切忌一切朝“钱”看,金钱是帮助我们追求梦想、过上理想生活的手段,但绝不是放弃原则和底线的理由。

我们既要看到胡润百富榜上的那些企业家,更要看到那些让这个世界变得温暖与生动无私奉献的榜样和前辈们。

哈工大刘永坦教授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

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华中科技大学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

河南农业大学王泽霖教授将毕生科研转化结余的8208万元全部捐给学校用于建设实验室;

已经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用于设立教育基金;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捐赠1857万元,设立“迦陵基金”。

但请不要骚扰和消费(别把过度消费当习惯,别把信贷负债当常态)

除了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我们还需要杜绝过度消费等错误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借钱开始的!”看过电影《飞驰人生》的朋友对这句话应该不陌生,而对于现在的许多在校大学生来说便是如此,用下个月的生活费还这个月的账单,周而复始,如果仍然不够,那就只能采用分期、信贷等方式。

看似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得精致,但殊不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度消费等于透支未来,许多大学生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超前消费中养成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造成浪费。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以下几个良好的消费习惯:

(1)购买商品时衡量商品的性价比,详细考虑商品的核心功能,使用频率和场景等方面,而不是为了跟风攀比盲目消费;

(2)购买到的商品要详细了解使用说明,最大化地发挥商品现有功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勤俭节约依然是需要传承的美德;

(3)对于一些常用商品,用多少买多少,识别商家套路,警惕消费陷阱;

(4)克制欲望,大部分商品对于我们的生活,只不过是有了会很好,没有也无妨。

但请不要骚扰和消费(别把过度消费当习惯,别把信贷负债当常态)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智能互联网时代,正如一部关于大数据杀熟的纪录片所言“如果你不知道身处矩阵中,你将如何从矩阵中醒来?”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太多的东西。就拿这些信贷软件来说,不能单纯把它们看作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工具,在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这些软件不再原地等待被人使用,它们有了自己的欲望,更加懂得如何利用我们的弱点去实现它们的目标。

这是一个可怕的事实。我们唯有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尽可能减少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监控,比如卸载不必要的手机软件、减少收到的通知数量或者关掉推送通知、不轻信和谣传各类未经证实的消息,尽可能用自己的大脑积极思考,跳出信息茧房。

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支出。

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简单的活,却更加接近纯粹的快乐。

信贷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