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热点

喜讯怎么写(喜讯和喜报的用法)

时间:2022-03-20 19:31:21

作者天地日月

从1970年12月入伍到现在,已经51年了。进入古代,我们总会有点怀旧。人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可以有共同话题,可以聊的东西不多。同志提到《入伍通知书》应该是红豆博客之一。按照我的想象,当我把50多年前的入伍通知书呈现给大家的时候,我的战友们会感到更加亲切,会欣慰地看到多年不见的“有血有肉”的文件。然而,让我非常惊讶的是,90%以上的人表示没见过,或者没听说过,但他们并不这么认为。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我的虚构,这是给所有人开的玩笑。所以,玩世不恭告诉我该怎么做...好在很少有同志说自己见过,或者别人见过,也起到了调职和定级的作用。

因为我参与了当年征兵的全过程,也因为我是在高校学征兵的,所以一直参与到退伍前后。我们可以谈谈。

入伍通知书是我们入伍的直接证明,相当于大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也相当于参加工作或转业时的报到通知书。是国家每年征兵工作中,青年人确定参军时,发给个人的手持证书。发布入伍通知书是征兵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入伍通知书》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基层组织实施。个人征兵通常有三类档案:一是体检,二是政审,三是定兵。也就是个人通过了体检和政审,最后就是决定谁去,这个人最终会不会参军。通常部队是一步一步确定的。当时是公社占主导意见,县里最后批准了。部署结束,会同时拿出两份文件,一份是《征集青年入伍登记表》,一份是《入伍通知书》。应征青年入伍登记表除个人一般内容外,主要由大队、公社、区县填写,均给予“同意入伍”的肯定意见,注明入伍日期,并加盖公章。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我们谈论检查文件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看这张纸。县里发的入伍通知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让各级行政组织明确谁来当兵。二是明确告诉个人,你已经被确认为军人。入伍通知书最终送达个人,由个人保管。

《入伍通知书》是我们个人持有的唯一入伍依据,其分量与《退伍军人退伍证》相当。在那个年代,如果你没有这个证书,你怎么确定你能当兵?为什么要换军装?为什么还会去走亲访友,甚至摆酒席招待客人?......所以每个人肯定都有“入伍通知书”。当年的知识青年王佳芝接到入伍通知书后,急忙赶回武汉向家人报喜。他妈从武汉到王场去送行,很谨慎。王群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凭证,家里人会相信吗?

这么重要的文件,怎么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也没见过?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原因可能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受当时传统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那时候青年的去向全是父母说了算,青年考生只是家里的一个孩子,一切只听从父母的劝告。所以基层干部工作的重点是年轻考生的父母(家长)。父母往往异口同声,很少和孩子交流。不像现在,年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父母管不了。

那时候大部分老人还不想当兵。首先,他们害怕战斗。当兵是一个危险的职业。第二,经济落后,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但是想打工养家,就得尽义务。征兵工作主要是参军,家里对参军通知掉以轻心,甚至觉得不去就好!不像现在每个人都想参军,甚至花钱走后门,参军通知书非常难找,特别珍惜。

二是入伍通知书直接交给父母,主要是父母,而不是应征者本人。因为基层干部谨慎,一定要给父母(父母,或者大人)。当时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理解《通告》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他们拿到后就放好了,不知道去哪了,也不告诉年轻考生。至于洪都的博客,那时候农村很忙,不在家。“入伍通知书”大多是在田间地头或工作繁忙时,给了赶时间的父母。连那张纸上写了什么都不知道,就随便处理了。我参加了入伍通知书的送达,是给外地父母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和王被交给了自己。我想这也是大部分战友没见过、没听说过入伍通知书的主要原因。

第三,战友自己都没关注,更别说引起个人关注了。入伍通知书又称喜报,有少数基层干部把喜报送到家里,直接贴在堂屋墙上。因为接到通知后我们还没有离开家很久,我们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况且还要走亲访友,有很多事情要交待和处理。我们甚至要临时结婚订婚。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担心通知,即使我们把它贴在墙上,我们也不能看一眼。据几个战友的弟弟妹妹说,我弟弟参军后我们经常在墙上看到参军的喜讯,而战友自己对此一无所知,这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原因。

第四,不排除少数基层干部不负责任。“入伍通知书”已经从县里发到大队小分队,各级征兵干部都要明确谁参军。至于通知给我什么,基层都行。觉得口头通知为主,随时打电话就够了,随便处理通知。可能是被人捡到了,到处乱放,也不知道在哪里。

如果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时间长了,就忘了,大家都没说,也就没那么回事了。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第一次参加公社工作队,调查安民党反革命组织案件,清理阶级队伍。由于公社没有文书错误,我被命令担任文书工作的临时代理人。我记得当时有一个招聘招聘的档案业务,当时参加餐饮工作,周当时上岗。还有就是先系统登记知青,然后他们会分批雇佣知青回城。招聘刚开始,我又参加了一次招聘。我记得当时的《入伍通知书》是县里统一印制的,由公社填写发放,印章是公社革命委员会。

我们王昌的通知书是我在1970年12月10日统一填写的。我这份是武装部部长田德松填的,当时没填时间。说等我把整个公社的事办完了,就送到我家。两天后,我完成了所有的任务,主力士兵去了张家口。田部长让工作组的一名成员晚上把好消息送到我家。所以我的通知是一个人填了两次,用的是毛笔和钢笔两种书写工具。

我们再仔细看看当年的入伍通知书。它是用16克拉的单面朱砂纸胶印的,上面印着金色和黑色。那是文革时期,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上面用金色印着最高指示,边框用大写的喜字构成。同样,中间用金色印刷“报喜”二字作为底色,套印“青年入伍通知书”,注明证件名称和性质,既是入伍通知书,也是报喜的意思。正文的标题是主发给个人的,也就是XXX同志的,而且明确了这篇文章是发给谁的,不是发给单位的,参军的每人一份。全文使用文革的口号语言。落脚点是县革委会征兵,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你光荣入伍。署名为县人武部。

与往年相比,这份入伍通知书的版面最小。自1955年我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每年都要进行征兵,参军的喜讯也时有发出。最大的是对面的红纸(半片)。这次是十六个十,也就是过去的八分之一,大概是为了节约纸张吧。具体由同级政府兵役机关即县人民武装部办理。当时政府称之为“革命委员会”,当时一直如此。今天看到的入伍通知书已经破损,印章的墨水也变了,字迹看不清楚。一不精致,二不豪华,三不大气。用现在的标准不容易理解,而且很奇怪。但它确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篇文章代表一个时代,也揭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这是历史,这是我们经历的过程。

自1970年12月12日,田部长把这份《入伍通知书》送回家后,他先把它放在饭桌上,自己保存着。我爸妈没文化,听不懂,但我口头告诉他们,田部长今晚带人回家送参军的喜讯,他也给了他们一个眼神,大概也没在意。我的弟弟们不知道这件事。自从新兵离家后,这张入伍通知书连同当兵时的全家福照片就放在一个小袋子里,后来还保存着越来越多的照片。

这张入伍通知书跟着我到宝鸡参加新训,跟着我沿青藏线进藏,跟着我到紫龙边防,跟着我到西固服役,跟着我到南靖继续服役。在部队服役20年,我们经常带着照片拿出来。转业退休的时候就准备销毁,和退休证放在一起就觉得起了呼应作用。如果你参军了,你就退伍了!反过来说,退役了就去参军!我在武汉工作到退休。这一次,我觉得人到了码头,车到了车站,就该收拾一下,准备烧了。下面的破缝那次被撕掉了,我不忍心扔成一堆照片运回荆州。上个月,我卖掉了区政府退休时分配的老房子。清理杂物的时候又发现了,还和我拍了照片发到网上。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2021年7月15日荆州)

入伍 通知书 参军 征兵 父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