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传习录翻译(翻译《传习录》)

时间:2022-04-05 14:49:02

传习录翻译(翻译《传习录》)

真的开始翻译《传习录》,然后,两天了,才开始翻译了100字。

昨天从图书馆借了几本别人翻译的《传习录》书回来,有的纯学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意义不大,毕竟,看了那些注释还是看不明白;有的大白话,然后白话到了自我意淫的地步。

最近看了有一位写的王阳明先生的传记,看到其中一些臆测的环节,简直觉得这位作者有点神经不正常了。也是,无法正常理解王阳明先生的心学,自然就会陷入不正常的境地。

所以,到目前为止,理解不了的,我不敢乱理解,当然,更不敢乱写。

好在,《王阳明心学日课》核心还是王阳明先生的“语录”原话,想一想,就不那么后怕了。

市面上,《传习录》白话翻译的版本很多,大家胆子都很大。

如今看来,我是胆子大的人们中新来的一个,呵呵。

今天,先贴出刚写的吧。

欢迎大家指正。

这一次,翻译《传习录》,可以胆子大,更要胆子小。

胆子大就是要开始翻译,胆子小就是要虚心听取每一位朋友的意见。

总导读

据钱德洪《王阳明年谱》记载:

十有三年戊寅(1518年)。

八月,门人薛侃刻《传习录》。

侃得徐爱所遗《传习录》一卷,序二篇,与陆澄各录一卷,刻于虔。是年爱卒,先生哭之恸,爱及门独先,闻道亦早。尝游南岳,梦一瞿县抚其背曰:“尔与颜子同德,亦与颜子同寿。”自南京兵部郎中告病归,与陆澄谋耕上之田以俟师。年才三十一。先生每语辄伤之。

这是《传习录》的最早版本,又称《初刻<传习录>》,也是现在的《传习录》上卷。

(嘉靖)三年甲申(1524),先生五十三岁,在越。

十月,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

《传习录》薛侃首刻于虔,凡三卷。至是年,大吉取先生论学书,复增五卷,续刻于越。

这是《续刻<传习录>》,也是现在的《传习录》中卷。

(嘉靖)六年(1527)丁亥,先生五十六岁,在越。

四月,邹守益刻《文录》于广德州。

守益录先生文字请刻。先生自标年月,命德洪类次,且遗书曰:“所录以年月为次,不复分别体类,盖专以讲学明道为事,不在文辞体制间也。”明日,德洪掇拾所遗请刻,先生曰:“此便非孔子删述《六经》手段。三代之教不明,盖因后世学者繁文盛而实意衰,故所学忘其本耳。比如孔子删《诗》,若以其辞,岂止三百篇;惟其一以明道为志,故所取止。此例《六经》皆然。若以爱惜文辞,便非孔子垂范后世之心矣。”德洪曰:“先生文字,虽一时应酬不同,亦莫不本于性情;况学者传诵日久,恐后为好事者搀拾,反失今日裁定之意矣。”先生许刻附录一卷,以遣守益,凡四册。

这一版《文录》,是王阳明先生亲自校对过的。

嘉靖戊子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后同门各以所记遗。洪择其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居吴时,将与文录并刻矣。适以忧去,未遂当是时也,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故不复萦念。去年,同门曾子汉得洪手抄复傍为采辑,名曰遗言,以刻行于荆。洪诳之,觉当时采录精,力为删其重,削去芜蔓存其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今年夏,洪来游蕲,沈君思长曰:师门之教久行于四方,而独未及于蕲。蕲之士得读遗言若亲,夫子之教,指见良知,若重靓日月之光。惟恐传习之不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请哀其所逸者增刻之。若何?洪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盖指示专一,则皑悟日精,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幷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庶几诳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各靖丙辰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古于斩之崇正书院。

钱德洪这篇文字记载的版本,称《传习录续》,就是现在的《传习录》下卷。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王阳明先生在世的时候,《传习录》出了三种;王阳明先生逝世之后,《传习录》又出了一种。

总得来说,以上这四种,综合构成了目前市面上可以看到的《传习录》的主要内容,后来尽管还有一些补录的内容,但是,主要认可和流传的还是之前这些内容。

《传习录》是干什么的?

显然,是王阳明先生教育弟子的言论。

今天,更是我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指南。

那么,

如何读《传习录》?

第一,读一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传记。

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根本在于他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只有对王阳明的人生有一定的了解,才有机会明白他为什么说这些话,还有,这些话对于读者您到底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第二,要明白《传习录》的文本特点。

《传习录》里的话,根本当然是儒学的内容,但是,因为王阳明的独特人生经历——“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词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见好友湛甘泉为王阳明所写的墓志铭)。

因此,可以在阅读完《传习录》之后,再去读几本书,如《易经》,如《坛经》,如《悟真篇后序》,两相对照,应该会有更好的理解。(1)

第三,要注意《传习录》的问答形式。

《传习录》的核心形式对问答、对谈。这样的形式决定了这些言语都是“即兴”而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对话的背景是特定的人、特定的问题和特定的回答,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的对谈。

阅读的时候,可尝试了解提问的人的立场,有代入感,可能才有更好的体验。

同时,理解不了的,不要硬生生去理解,或许,那个问题不一定是你要搞明白的问题。

第四,要注意“求其是”。

王阳明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文字对意思的传达本来就不如说话来得真切,如果遇到当时觉得有疑问的,一是不要质疑,二是哪怕发现了不对的地方,一定不要较真,因为那是“即兴”发言,不一定代表先生的宗旨。

所有的,只要认准那个对的学习之且实践之。

第五,要坚持不懈地“学”。

对于自己的学生,王阳明先生一再说是“简易”之学,但是,这个“简易”其实是很难的:因为,越简易,也就是越难坚持。

王阳明先生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对于这样的“精灵”,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惟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抵达“良知”的彼岸。

附录:(1)黄绾是谁?

黄绾(1477—1551),字宗贤、叔贤,号久庵、石龙。浙江省黄岩县洞黄(今温岭市岙环镇照谷村)人。

明正德五年(1510),经友人引荐,黄绾结识王王阳明,订终生共学之盟,称门人。晚年,黄绾对王阳明学说的流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黄绾在其《明道编》中写道:

予昔年与海内一二君子讲习,有以致知为至极其良知,格物为格其非心者。又谓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致者、至也,至极其良知,使无亏缺障蔽。以身、心、意、知、物合为一物,而通为良知条理;格、致、诚、正、修合为一事,而通为良知工夫。又云,克己工夫全在格物上用,克其己私,即格其非心也。又令看《六祖坛经》,会其本来无物,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为直超上乘,以为合于良知之至极。又以《悟真篇后序》为得圣人之旨。以儒与仙佛之道皆同,但有私己同物之殊。以孔子《论语》之言,皆为下学之事,非直超上悟之旨。予始未之信,既而信之,又久而验之,方知空虚之弊,误人非细。信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慎哉!

黄绾在上面的文字中提到的那个“一二君子”,指的就是王阳明先生。毕竟,以“致良知”为宗旨的“君子”也只有王阳明先生了。

有意思的是,黄绾在《明道编》中又详细地说到儒学和佛学的异同:例如,“人我之心,为害极大,败性陨身,坏乱天下国家,无不由此,故释、老亦以此为第一关。”例如,“释氏之志,在于出离生死,以全神无漏为事,以此为大。其平时所求,只在于此,他事一切不管,最简而径,然犹极其勇猛,竭其精勤之力,方能得道。吾儒以道德为志,而不外乎天下国家;苟非坚苦勤劬,以至至精至一之地,何以能有得也?”

感谢黄绾,记录下了王阳明先生教导的细节,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王阳明心学。

传习 良知 明道 孔子 翻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