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热文: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学术不端

时间:2022-04-02 06:49:17

近日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学术不端登录上了百度热搜,受到广大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关于目前的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学术不端相信小伙伴们都是想要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吧,小编也是在网上进行了一些整理,收集到了一些与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学术不端相关的文章,那么下面就来分享给大家一起来了解了解吧。(以下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

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持续发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曝出的争议论文已增至40篇,时间跨度长达18年。这些论文被质疑一图多用或图片PS,少数文章还被质疑存在伦理问题。

一位业内学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如果早两年曝出这种情况,塞门扎很可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另一位研究人员则认为,塞门扎很有可能只是对一些研究做了宏观指导,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体工作细节。

“我说这些,不是要给他洗地。而是在这样的科研组织方式下,在这样的科研生态下,类似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普遍——这让人细思极恐。”上述研究人员表示。

国内低氧生理学领域教授韩通(化名)与塞门扎是合作者,也是多年好友。前几天,他收到学生发来的一条微信文章,称塞门扎被曝30多篇论文P图造假,时间跨度长达16年。“塞门扎最早几篇奠基性的文章不会有事吧?”震惊之余,他的第一反应是担心这会引起整个领域的危机。

“上世纪90年代初,塞门扎发现并探究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是整个领域的基石。可以说,没有塞门扎对HIF的发现,后续的研究都无从谈起。”韩通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诺贝尔奖这种推崇原创的大奖中,塞门扎的工作也称得上原创的原创。

“如果这些文章出了问题,那对学术界将是大地震级别的灾难。”韩通说。

不幸中的万幸,韩通最关心的几篇论文,也就是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公示的两篇“关键著作”,以及1993年发表于《生物化学学报》(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论文Characterization of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nd regulation of DNA binding activity by hypoxia没有被打假。

塞门扎是何人?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于 1956 年生于纽约,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生物学学士学位,于 1984 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并在杜克大学接受了儿科专业的训练。

1999 年,他成为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并自 2003 年以来担任约翰·霍普金斯细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计划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科、放射肿瘤学、生物化学、医学和肿瘤学。

2008 年入选美国医师协会和美国国家科学院。

2010 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

2012 年,塞门扎入选医学研究所。

2016 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2019 年与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获奖原因是他们发现了细胞是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的。

可以说,诺奖的军功章,塞门扎占了一大半。

根据公开资料得知,20 世纪 90 年代初,塞门扎发现转录增强因子 HIF 的表达会随着氧浓度的改变发生相应的改变,还可以控制 EPO 的表达水平。随后,在 1995 年,塞门扎进一步证实了 HIF-1(缺氧诱导因子 - 1)通过红细胞和血管新生介导了机体在低氧条件下的适应性反应。

2019 年,他的团队发现,HIF-1 所调控的基因能够作用于线粒体呼吸,能够指导细胞对缺氧状况的特殊反应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所以,为了表彰其关于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突破性发现(HIF-1是一种响应低氧水平而在细胞中打开或关闭某些基因的蛋白),他们获得了2019 年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

颁奖词称,该发现以及塞门扎其它的工作阐明了细胞中氧调节的分子机制。此项发现对于了解低氧水平在癌症,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和其它许多疾病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牵扯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等多国学者

塞门扎生于纽约市皇后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威斯特彻斯特郡长大。1974年从斯里皮高中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遗传学。之后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在宾夕法尼亚儿童医院做了博士研究。1986年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后成为该校教授。

2008年,塞门扎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2019年,塞门扎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关于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突破性发现(HIF-1是一种响应低氧水平而在细胞中打开或关闭某些基因的蛋白)。颁奖词称,该发现以及塞门扎其它的工作阐明了细胞中氧调节的分子机制。此项发现对于了解低氧水平在癌症,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和其它许多疾病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之后,塞门扎接受了非常多的演讲,在这一过程中他一直提到的一点经验就是:许多杰出的发现是由年轻科学家做出的。

他称,诺贝尔奖通常颁发给老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年轻时所做的发现。人们可能会因这一点而认为,伟大的科学只由老科学家主宰,然而,伟大的发现往往是由年轻科学家做出的。他说:“我们通常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做出这些发现,但是直到很久以后,这些发现的意义才变得显而易见。”

塞门扎的确践行了这一想法。在塞门扎被质疑的32 篇论文中,所涉及的共同作者就包括不少他的学生、助理等青年学者,其中合作者包含了来自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的学者。

上文提到的名为《Mitochondrial Autophagy Is an HIF-1-dependent Adaptive Metabolic Response to Hypoxia》的文章,在领域内的影响力

很高。

学术造假频发,打假势在必行

这些年,我国无论是发表学术论文的影响因子还是数量,都在逐年增长。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报告内容显示,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而且SCI的论文质量和被引用情况也是持续提高。但是,尴尬的是,我国论文撤稿量已经占据全球的44%。

截止2020年7月,全球撤稿23425篇SCI中,中国占了10303篇,远超美国的4125篇。而且,中国SCI撤稿数量从2012年开始,保持着波动增长的态势。2019年撤稿数量高达536篇,而2020年前8个月已经被撤稿388篇。

学术造假事件频发,打假已经是势在必行!毕竟学术问题已经不是个人的问题,放在国际上,影响的是中国学术界的声誉。

虽说,学术不端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是学术造假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建立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惩戒措施。

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成了相应的教育诚信部门,旨在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针对学生作弊的问题。而且,国外对于学术造假的惩戒措施可不简单是开除学籍和撤销学位这样简单,在美国严重的话可能还免不了“牢狱之灾”。

但光有防范和惩戒措施还是不够的,强压之下铤而走险的事也是无法避免,撤稿事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学术评价及职称评定标准不合理。

构建完善的学术评价标准,才是反唯SCI论的关键。

今天小编为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就是这些了,那么这些内容小编也不知道是否会对大家起到帮助,如果大家对于本站点有建设性的建议的话,欢迎大家留言哦,本站点也会不断的改进,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环球信息网

塞门 低氧 发现 学术 诺贝尔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