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淘宝百科

普洱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_普洱茶四大价值的第三功能价值

时间:2023-03-13 12:06:30

普洱茶独特的“第三功能”价值

普洱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_普洱茶四大价值的第三功能价值

天然药物生物转化的启示

1.普洱茶是具有食物“第三功能”的饮品。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简单地按照感官颜色对茶叶进行分类,如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缺乏茶的功能划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茶叶研究集中在茶叶的功能方面,将茶叶分为三大功能:一是营养功能具有茶叶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可涵盖各类茶叶;其次,感官功能——侧重于人对茶叶的色、香、味、形的主观偏好,以满足人在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享受。如绿茶、乌龙茶等。三是特殊功能,是一种既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满足感觉(第二功能)的茶制品,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作用。它被称为“功能茶”,也被称为“第三功能”。这种划分并非作者原创。而是从现代社会对食物功能的划分。

“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Foods),又称“第三功能”,最早由日本于1962年提出,1989年由日本厚生省进一步定义为:“其成分能充分显示机体防御功能、调节昼夜节律、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等的加工食品。”。后来,美国把这种食物称为“健康食品”或“营养食品”。德国称这种食物为“改良食品”。

食品“第三功能”概念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长寿;第二,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如空气、水、食物等。导致各种疾病和流行病的上升。这就迫使人们自发地寻求一种具有特殊价值和用途的食品,即具有特殊功能性的功能性食品,既能满足营养和感官功能,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促进康复。

根据目前国际上对功能食品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增强免疫力,激活免疫力,减少过敏;

2.调节人体节律、神经系统和消化功能;

3.预防高血压、高血脂、抗癌等。

4、延缓衰老,保健美容,增强体质。

食品“第三功能”的关键因素是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其核心在于食品中的“活性”成分对人体的生理调节。这种“活性”成分与生理生化密切相关。所以当这种“活性”成分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分子生物学上分析时,会发现功能性食品中有很多药用成分和药用机理。因此,发达国家总是将发酵或生物技术相关的食品作为“功能性食品”的重点研究领域。即使在国内,近年来也加大了对“第三功能”食品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营养保健生物工程食品”的产业方向。

茶属于食品范畴,也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或许,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对茶的分类更多的是从“发酵”的角度出发。比如茶,可分为未发酵茶(如绿茶)、轻度发酵茶(如乌龙茶)、完全发酵茶(如红茶)、后发酵茶(如普洱茶)。

目前,国际上对包括茶制品在内的“功能食品”的研究分为三大前沿技术:一是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第二,天然药物的酶促生物转化;第三,植物细胞对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

显然,普洱茶作为生物发酵的产物,虽然其生产工艺和手段与现代生物工程相比有原始落后的成分,但却可以追溯到这三种技术的原始雏形,是目前各类茶叶中最具“功能性食品”特征的饮料。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一点。虽然普洱茶中含有一些药用成分,甚至有一些药用机理,但简单地将普洱茶“上升”为可以治愈多种疾病的“药”,也是一种误解。因为“功能性食品”和“药品”有本质区别。“毒品”的“针对性”非常明确,其适用人群更为严格。“功能性食品”没有治疗疾病的“靶点”,主要是补充营养,保护健康,调节生理功能。我们承认普洱茶中有很多药用成分,和很多食物中的成分是一样的,比如大蒜、辣椒、红薯、番茄等。其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可能是一种“药源”,但吃了就不能等同于“吃药”。普洱茶也是如此。

而且也要看到,普洱茶的“第三功能”并不是今天的科学发现。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普洱茶的特殊功效就已经被写进了药典。虽然当时没有提及“第三功能”,但其描述与“第三功能”基本一致。如清代药师赵学敏,将普洱茶视为“中药”,收录于书《本草纲目拾遗》。

需要提醒的是,赵学敏在评价普洱茶时,重点介绍了普洱茶的一种特殊产品——普洱茶膏。普洱茶的功能描述主要集中在“普洱茶膏”。比如“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为先;绿色更好。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大术”等等。所以,不仅普洱茶膏是普洱茶的特殊品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功能定位更明确,“第三功能”效果更明显。

二、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茶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等同于“第三功能”。因为茶叶中不仅含有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色素、果胶、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还含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因、茶氨酸、茶色素等功能性成分。但这些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属于茶叶的基本功能,离我们所说的“第三功能”还有一定距离。

很多人注重茶叶化学成分的静态分析,忽略了动态分析。因为茶叶是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的。其不同的处理(工艺)方法使茶叶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产生剧烈的变化。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关于茶叶品质的研究报告,披露的指标基本都是静态的,很少用动态指标来揭示茶叶品质的变化趋势。换句话说,只有动态指标的出现,才有可能绘制出茶叶品质演变的“路线图”。而且由于化学成分和工艺的差异,不同地区茶叶的动态模型(即“路线图”)也不同。如果我们有一系列茶产品的动态模型,就可以根据独特的动态模型对不同种类的茶产品进行检验和比较,识别不同产地的茶原料和工艺的优劣,推断出其茶产品的“最佳饮用时间”和“最佳饮用间隔”。这种基于化学分析的动态模型远比感官评价更科学。就中国的茶叶而言,无论是绿茶、乌龙茶还是普洱茶,都缺乏这种动态模式。不同茶叶的品质之辩,基本都是来自于“经验”之辩,但还是缺乏化学分析的基础。比如,近年来关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争论,导致绿茶和乌龙茶学者基于绿茶和乌龙茶的经验,直接否定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因为绿茶和乌龙茶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最终导致“霉变”。按照这个“经验”,普洱茶也应该是“发霉”的趋势。怎么会越老越香呢?争论双方都没有拿出化学分析检测报告作为依据。还停留在“经验”对“阅历”的博弈中。

更有甚者,有些学者只关注茶叶中的几种物质,有失偏颇,盲目夸大。很多人谈到茶,一定是茶多酚的含量。认为茶多酚含量高的茶就是好茶。基于这种认识,很多茶界专家认为,普洱茶无论是人工发酵还是陈酿,茶多酚含量都低于绿茶和乌龙茶,品质也比不上绿茶和乌龙茶。显然,这也是一个误区。我们说茶多酚是所有茶叶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但它不是鉴定茶叶好坏的唯一标准。很多人“神化”茶多酚,说它不仅能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还能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冠心病,甚至抗癌。这种关于茶多酚的“研究报告”在绿茶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到了90年代愈演愈烈。它将茶多酚宣传为能治百病的“良药”,并将其与绿茶捆绑在一起,宣称绿茶具有防治数十种疾病的功效。然而,这些说法后来被一些国际权威机构否认。例如,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6年5月9日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FDA的结论是,没有可信的证据支持绿茶或绿茶提取物可以降低与心脏病相关的风险”。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他们评估了提交的105篇文章和其他出版物,但没有发现证据支持喝绿茶可以降低心脏病风险。更有趣的是,在此之前,FDA还声称绿茶不太可能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或其他类型癌症的风险。直接否定了绿茶抗癌的各种提法。

或许,我们不必迷信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结论,甚至无视其国际权威。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篇反驳文章来挑战这个结论。

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明确:到目前为止,关于茶多酚对人体内微生物菌群和代谢生命体的影响,尤其是进入人体肠道后的影响,还没有一个定性的结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包括我国,茶多酚在食品添加剂中只被列为抗氧化剂,没有被列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在药典中也没有被列为原料。除了其天然的抗氧化功能,茶多酚比其发酵后产生的衍生物更有价值。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青睐红茶,台湾省和香港地区追捧普洱茶,并不是因为红茶和普洱茶的茶多酚指数高,而是因为茶多酚降解的衍生物的营养价值高。

换句话说,茶多酚、其他功能成分和营养成分只有在一定的制备(工艺)下,在微生物和各种酶的参与下,来源于药材,才能实现“第三种功能”。

因此,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是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不管有没有生物转化的条件,“第三功能”这个说法只能是概念炒作或者“水中捞月”,没有实际意义。

植物中天然药用物质生物转化的具体“路径”和进化方式,前三篇文章《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普洱茶特殊的工艺价值》、《普洱茶的陈化价值》都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普洱茶有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生物转化所需的几种元素。也就是说,云南特有的乔木叶茶属于一种天然植物,而这种天然植物本身就含有多种药用物质,再加上特有的微生物、生物酶以及非高温条件下的制备技术,使得这些植物中的药用物质在一定的固化发酵中得到极好的生物转化,出现了更多的靶向药用成分(医学和药学更习惯使用“靶向”一词),产生了具有多种功能的药用机制。

三、普洱茶的“第三功能”

(1)普洱茶“第三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功效。我们称之为“直接”是因为这部分的效果是消费者可以通过感觉直接体验到它的具体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解酒保肝作用

普洱茶的解酒功能已经在业内形成了长期共识。不仅如此,在众多解酒产品中,普洱茶不仅是最好的,而且还是普洱茶的特产,普洱茶膏,自古以来一直享有“醒酒第一”的美誉。

其实很多发酵食品都有解酒的作用,比如我们经常吃的醋,也有解酒的作用。这是因为很多发酵食品中含有多种酶,其中就有可以解酒的酶。只是普洱茶经过多次发酵,解酒的酶靶向性更明显。

这是因为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依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一种是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可以脱去醇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将乙醇分解成乙醛。乙醛脱氢酶可以脱去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普洱茶中含有L-丙氨酸,会在人体内产生大量的泛酸,促进正常的酒精代谢。另外,L-半胱氨酸能与酒精发生反应,加速酒精的代谢,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体对酒精的耐受力。可转化为胱氨酸,牛磺酸可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脑细胞、胃黏膜和组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解酒的过程也是保护肝脏的过程。

很多人也尝试这样的方法,就是边喝边连续喝普洱茶。这种做法会大大增加酒量。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酒茶交替饮用的方法,虽然表面上增加了酒量,但并没有真正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因为所有的酒精都被肝脏分解了。肝脏每天每公斤可以代谢0.5g左右的酒精,一个70kg的人每天允许的酒精量应该限制在35g以内。对于那些对酒精敏感的人来说,他们的摄入量必须大大减少。我们提倡少喝酒,酒后喝普洱茶,最终目的是保护肝脏,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任何通过解酒来增加酒量的方法都是不应该提倡的,也是缺乏科学性的。

2、消食、解腻功效。

尝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吃完牛羊肉或者大鱼大肉再喝普洱茶,可以快速消除食物。以前有一种误解,认为普洱茶消化油腻的原因是普洱茶中含有的咖啡因刺激了人的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快速消化的效果。但这不是真正的原因。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块肉放在一个铁丝笼子里,笼子是被一只老鹰扔下来的。过了一段时间,把小笼子拿出来,肉块不见了。所以动摇了之前肠胃蠕动和消化的说法。认识到胃液中有一些物质可以消化肉类。有胃蛋白酶、糖化酶等。这个实验也间接否定了普洱茶中含有咖啡因刺激肠胃蠕动,帮助消化的说法。

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其固有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在其他酶的相互作用下,分解出大量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不仅包括糖化酶,还包括与人体胃肠道的生物酶发生反应的其他酶,增加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的活性,加强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增强人体的消化功能。

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普洱茶消食去油腻的效果更多取决于人体自身的素质。对于健康人来说,在吃了大鱼大肉之后,用该产品喝普洱茶,会有非常明显的助消化或者去油腻的效果。对于体质弱的人来说,效果未必如此。这主要是因为人体的消化系统还是由“自主”的酶决定的。普洱茶的消食解腻功能只能是辅助功能,而不是决定因素。健康人的胃肠酶系统完整,充满“动力”。体质不健康的人,肠胃酶一定受损,动能弱。普洱茶可以慢慢修复这个酶系统,但还是代替不了“药”的作用。

因为普洱茶有消食解腻的功效,所以很多人直接把普洱茶作为“减肥”食品来宣传。这也是一个误区,因为肥胖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目前,我们一般将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前者是指人体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堆积,进而转化为隐藏在皮肤下的体脂,使身体超重。它的内分泌系统和新陈代谢基本正常。不正常的和饮食、运动以及相关的生活习惯有关。后者则不同,因为内分泌引起器质性疾病和代谢异常。如胰岛素分泌过多、脑炎、抑郁和药物。这种肥胖一定要根除,肥胖自然会消退。

普洱茶对单纯性肥胖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减肥的人一定要坚持素食,配合大运动量,并喝普洱茶,心情愉快,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普洱茶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是绝对的。

与继发性肥胖相比,普洱茶没有任何作用。因为继发性肥胖是一种病,在医院全面出疹后才能确定治疗方案。普洱茶连这方面的辅助作用都达不到,必须用药物治疗。

3、养胃的功效

普洱茶和其他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普洱茶可以空腹喝。如果加入适量的蜂蜜,效果会更好,从而有养胃的功效。原因有三:

第一,普洱茶发酵后,普洱茶的大量衍生物基本都是小分子,有利于人体胃肠道的吸收,刺激性小。与乌龙茶不同,绿茶比普洱茶含有更多的茶多酚,但茶多酚中所含的许多物质都是大分子。空腹喝它们会强烈刺激人的肠胃。因此,体质较弱的大人和小孩经常被告知要小心喝绿茶,不要空腹喝绿茶。中医所说的绿茶“性寒”恐怕与其中所含的大分子有关。同样,没有经过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的普洱茶(俗称普洱生茶),因为分子量大,也不能空腹喝。所以,除了生普洱茶之外,自然发酵20年以上的普洱茶和陈酿3年以上的普洱茶都有“暖胃”的功效,主要原因和小分子有关。

第二,普洱茶所含的果胶远高于其他茶叶。不仅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还能结合和清除体内的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放射性元素等,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可以保护胃黏膜,帮助消化。对于患有胃溃疡或胃炎的人来说,普洱茶果胶可以形成一层薄膜,附着在胃部的伤口上,可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适合胃病患者饮用。

第三,普洱茶中含有的咖啡因可以中和人体的胃酸,从而改善消化功能。普洱茶养胃效果的关键在于发酵的质量。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冲泡绿茶、普洱茶(三年成熟茶)、普洱茶膏三个茶样,然后将三杯茶汤放入冰箱冷藏。当茶汤温度下降到零上5度左右时,取出,观察茶汤是否发生变化。这时候我们会发现绿茶的茶汤有大量的乳白色悬浮物,因为果胶物质的减少,所以最浑浊;其次,普洱茶有少量的乳白色悬浮物,茶汤颜色为褐色、深色、不透明。原因还在于发酵过程中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的还原和聚合。最好的应该是普洱茶膏,没有可见的悬浮物和杂质。茶汤颜色比刚冲泡时略深。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未发酵的茶叶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当其茶汤温度下降时,导致物质还原聚合的化学反应,产生严重浑浊。普洱茶的轻度浑浊是因为发酵过程不充分,很多物质没有完全降解。普洱茶是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几乎都是小分子。虽然也有还原和聚合,结果都是小分子的聚合,但是茶汤显得黑黑的。

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检测自然发酵普洱茶的“年份”。“年”越短,浑浊越多,“年”越长,浑浊越少。在湿热条件下陈酿30年以上的“老茶”,不应有肉眼可见的悬浮物和杂质,汤色会随着年份的增加越来越通透。对于五十岁以上的“老茶”,汤色变化不会太明显。

我们鼓励喝普洱茶的人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温热的普洱茶,最好是三年以上品质好的熟茶。如果条件允许,自然发酵三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当然更好。尤其是胃酸过多或胃炎、胃溃疡的人,如果喝的时候加一勺蜂蜜,养胃的效果更加明显。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养胃的关键在于“养”。这种“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持续“坚持”的结果,当然也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喝普洱茶也有潜在的福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茶的抗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它们仅仅局限于专家的个人意见,并没有形成最终的“科学结论”。很多人在给实验鼠喂冲泡好的茶汤寻找抗癌机理时,首先忽略了茶汤中所含的茶水提取物中有很多物质。什么物质会产生抗癌机制?

很多人也将茶叶中所含的某些物质提纯,或口服或注射,寻找抗癌“因子”,但效果远未达到预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这里有一个误解。茶作为一种饮料,有最基本的食用功能,和医学相差甚远。没有食物“原形”的实质,就不可能成为“药”,连“药”的“药源”都谈不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植物中含有的一种或多种物质有可能成为未来“毒品”的“毒源”,那么就需要对这种物质进行反复的“提纯”和“再加工”,使其完全脱离原来食物的形态和性质,从而成为某种“毒源”。

其实就抗癌药的研究而言,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科学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微生物和酶上,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许多发酵产物中隐藏着可用作抗癌物质的“药源”。目前国际社会之所以青睐生物制药,也是因为越来越看到这个“药源”可能被生物制剂技术找到。

就茶制品而言,如果真的有这种潜在的抗癌“药源”,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普洱茶了。这是因为:

1.普洱茶属于发酵食品。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各种微生物菌群和酶系统的“干扰”,在普洱茶后续的降解和演变中产生大量的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的“逐次转化”,很容易形成潜在的抗癌“药源”,为普洱茶具有潜在的抗癌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2.许多科学家从普洱茶的茶红素结论中找到了抗癌的潜在“药源”。虽然这项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离真正的结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为普洱茶抗癌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更清晰的理论依据。

3.普洱茶有“先练”的特点。这种“实践”有一个几千年的过程。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评论普洱茶的一个特殊品种——普洱茶膏时说:“普洱茶膏包治百病”。这种观点显然违背了科学常识。问题是,毕竟赵学敏是清代著名的药剂师,也是公认的非常严谨的学者。怎么会发生这么低级的“错误”?是他的“笔误”吗?还是他综合大量案例提出的这个观点?当我们翻阅他的书《本草纲目拾遗》,细看他详细录入的近千种药物,只有普洱茶膏给出了“包治百病”的说法。为什么他不说其他药材“包治百病”?这种“夸张”的评价是否暗示了另一个原因:当普洱茶膏可以治疗一些在他看来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时,他找不到更准确的词语来概括,只能用“包治百病”这样高度概括的词语来提醒人们,甚至后人,关注普洱茶膏。事实上,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科技社会之前,人们为了对各种疾病产生疗效,往往会扩大某一种“药”的应用范围。当一种“药”适用于多种疾病时,立刻被视为“神药”。这样的例子不仅在中国有,在西方也有。例如,1899年发明的阿司匹林仅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后来其治疗范围越来越广,如镇痛、解热、抗血栓、心血管疾病等。近年来,许多研究部门将其视为抗癌药物。看来“阿司匹林”是个宝,几乎每十年就产生一个新的“适应症”。因此,赵学敏“包治百病”的说法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那么,赵学敏时代有哪些“疑难杂症”呢?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癌症,所有当时医学无法诊断的疾病统称为“疑难杂症”。赵学敏的“包治百病”包括癌症吗?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因为“普洱茶膏包治百病”的说法而视普洱茶为珍宝?西方对阿司匹林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成果颇丰。但是我们对普洱茶的化学分析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未知的物质需要我们一一破译。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个生物医学研究小组研究了多种普洱茶膏——普洱茶石(普洱茶膏的一种,又名“玉龙胜雪”)。他们发现普洱茶石已经完全脱离了普洱茶的外形,外观呈现严重的白霜,这是普洱茶膏长期陈化的结果。这种霜是茶儿茶素和咖啡因的复合物。

同时,研究人员还在普洱茶膏中发现了茶红素的复合物,由于我们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分离纯化茶红素单体,只能分离出一种复杂的红棕色酚类化合物。它包括儿茶素的酶促氧化聚合和缩合反应的物质,也包括氧化儿茶素与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原花色素的非酶反应产物。茶红素类化合物的二次提取。提取物再纯化后,发现其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研究人员使用致癌物诱导实验鼠生病。所有实验小鼠在一段时间内都产生了诱发细胞癌变。然后,将上述提纯后的“药物”口服或注射给实验小鼠分组测试。发现纯化后的药物“抓住”并“包裹”了实验鼠体内的癌细胞,普洱茶膏中含有的特殊微生物经过结构修饰,使其核酸内切酶能够整体“切割”癌细胞,阻断肽链,使其失去“营养源”,导致癌细胞最终“枯萎”,失去分裂再生的可能,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作用。

但这个实验只是在实验小鼠身上进行的,它只是抗癌药物研究的“前奏”。目前仅局限于实验室阶段,离药物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以“药源”为原型的物质虽然来自普洱茶膏,但也经过了很多生物技术的“改造”过程。不能简单地得出普洱茶膏有直接抗癌作用的结论。

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人体其实是一个“生物加工厂”。普洱茶进入人体后能否经过一个“再加工”的过程,甚至这个“再加工”能达到什么样的效率,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只能给它一个保守的定义:普洱茶有潜在的抗癌功能。

2.降低血压和血脂的潜在功能。

普洱茶能降血压、降血脂,是业内最热门的话题。也有相关的研究报告不断发表。事实上,我们把普洱茶的降血压和降血脂列为潜在功能,而不是直接功能,因为这说明普洱茶在这两方面体现的功能是“间接”的,没有“直接”的作用。

我们说普洱茶有降血压、降血脂的潜在功能,是因为普洱茶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路径”。

第一,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很多发酵产品,包括普洱茶,都有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都是降血脂的药用成分。虽然它们的含量很少,不能代替“毒品”,但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根据国际医学报告,已知他汀类药物(主要是化学合成的)会干扰人体内的辅酶Q10,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会造成肝损伤,并可能产生致癌副作用。所以降低胆固醇的第一个过程不应该是药物,而应该是有降胆固醇作用的全面营养计划来代替。显然,普洱茶是这个营养计划的首选,因为它的他汀类药物是发酵过程的天然产物,而不是“西药的化学合成”。

第二,普洱茶的茶色素具有潜在的降血脂功能。也就是说,通过提高血液中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调节红细胞的聚集和血小板的粘附,降低血浆粘度,从而降低全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在这方面,普洱茶中的茶红素仍然是这方面的“主力”,因为它的渗透性很强。同时,“年份”越长,普洱茶的茶红素含量越高,效果越好。

第三,是普洱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的利尿作用,具有缓解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潜在功能。我们知道,很多高血压患者会服用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这些药物基本上都是利尿剂。因为利尿是治疗和缓解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之一。普洱茶中的咖啡因还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膀胱来达到利尿的作用;同时,普洱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能在一定程度上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普洱茶中的咖啡因可以分解血液中的钠离子。我们中国的饮食有咸的弱点,钠含量太高。因为一个钠离子必然含有五个水分子,导致血容量增加,血管壁压力增大。普洱茶中的咖啡因可以排泄钠,减少血容量,从而间接降低血压。

事实上,国际医学界一直倡导两种治疗高血压的模式: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而且非药物治疗优于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普洱茶属于非药物疗法的范畴。

3.降血糖的潜在功能

在中国和日本民间,常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经验。1987年,日本一位著名的茶叶专家做了一个实验:从茶叶的冷水提取液中去除脂肪和蛋白质,提纯出茶多糖,具有与粗制老茶相同的降血糖作用。据此,他认为茶叶降血糖的有效成分是水溶性复合多糖。这一成果经常被绿茶界引用,并衍生出大量绿茶降血糖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如果不经过脱脂、去蛋白、提纯得到茶多糖,绿茶的降血糖作用几乎不存在。因为这种提纯茶多糖的方法属于精细化工范畴,跟我们平时喝的绿茶是两个概念。

但是普洱茶不一样。只要是自然发酵或人工发酵的发酵普洱茶,其茶多糖含量都远高于绿茶和乌龙茶。所以就茶而言,普洱茶无疑应该是降血糖茶的首选。这是因为:

第一,普洱茶本身的原料主要是粗老叶,与民间治疗糖尿病的粗老叶有物质等效或相似的基础。茶多糖的含量随着原料的陈化程度而增加。原料越老,茶多糖含量越高。

二是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脂类和蛋白质分解转化,增加了茶多糖的含量。同时,茶多糖是一种生物活性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发酵降解转化,分离出小分子低聚糖。恰恰是这种小分子低聚糖是普洱茶降血糖的主要贡献者。

三寡糖(也叫低聚糖)是由2 ~ 4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寡聚体。它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这些低聚糖的共同特点是:不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甜度和热量低,不依赖胰岛素,所以不会升高血糖。适合高血糖和糖尿病人食用。同时还能改善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增殖。普洱茶中所含的低聚糖经代谢产生有机酸,可降低肠道内的pH值,抑制肠道内沙门氏菌和腐败菌的生长,防治便秘,增加维生素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间接降低血糖。

当然,普洱茶的“第三功能”涵盖的内容很多,我只能摘录几个主要部分进行简单描述。而且每个描述因为字数的限制也无法分析。

《普洱茶四大价值》的写作到此结束。作者之所以把普洱茶归为“四大价值”,是因为普洱茶有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有其完整的价值链,并且排列有序。

1.普洱茶的第一地理值是——,这就告诉我们为什么只有云南能出大叶大树的普洱茶。

2.普洱茶的第二个价值是——工艺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普洱茶是怎么做出来的好,以及制作的特殊性。

3.普洱茶的第三个价值是——陈化值,它告诉了我们普洱茶品质再造的秘密,给了救茶人一个救茶的理由。

4.普洱茶的第四个价值是——第三个作用是给消费者一个喝普洱茶的理由。

普洱茶

最新文章